建暖心房 圆安居梦 ——平凉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平稳推进原因探析

02.12.2015  09:17

  若用一个字概括棚户区改造工作,应该是“难”;若想说清这事有多难,估计一部长篇电视剧也道不完。

  棚户区改造是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推出的民心工程。

  既是民心工程,为何如此之难?缺政策?缺资金?群众不欢迎?都不是,国家和省出台的政策不仅实,含金量也颇高;而住在棚户区的群众,梦里都想改善居住环境。

  但是,每一个屋檐下有一个家,每一个家里边有若干人,要换个屋、挪个窝,改变熟悉的生活环境,对哪家都不是小事。一千家有一千个打算,一万家有一万个想法,其中的千头万绪、盘根错节,使棚户区改造成了“第一难”。

  在平凉,这项工作同样艰巨繁难,却进展平稳。这“平稳”二字,说出来波澜不惊,做起来决非易事。

   时机,不容错过

  再鲜亮的城市也有不鲜亮的角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棚户区,它是一个历史遗留的“欠账”问题。

  平凉是一个老城,旧貌换新颜,更要经历一番苦痛。

  “房子快塌了,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石松池家的旧砖房早已“超龄服役”。

  “用水难,上厕所难。”孙国荣住的公租房是没有上下水的“旱楼”。

  “我那房子还不错,可周边环境实在不行!”马长明自建的小楼房周围污水横流、垃圾遍地。

  ……

  他们的家就在繁华城市,甚至就在“城芯芯”。这里住房没有规划、私搭乱建严重,用水难、用电难、如厕难、取暖难……

  解民之所苦,干民之所盼,推进棚户区改造成为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

  西北一隅的平凉城,决定抓住国家和省上多重叠加的利好政策机遇,因为“这是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的良好时机,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时机,是拉动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机”。去年年底的工作安排会上,平凉市领导语重心长地叮咛:“如果工作被动,就会延误时机。”

  错过时机,对一个地方来说,不过是工作没干到人前。对棚户区居民来说,却是真被耽误。

   “山芋”,为何烫手

  有时候,修改一幅图的难度远超白纸上作画。

  夹在两山间的平凉城受地形影响,每个变化都只能在旧图上翻新。这样的城市,注定有积淀,也有积弊。

  据摸底测算,2014-2017年平凉中心城区需改造各类棚户区(城中村)26个片区8261户,其中2015年要完成5个片区改造任务,需征收房屋2125户42万平方米,概算投资62亿元。

  任务,很艰巨。

  最缺的不是钱,国家和省上有政策,市里区里有规划,金融机构很配合,可很多人还是认为棚改是个“烫手山芋”。

  为何会烫手?“棚改核心是房屋、土地征收,难!”市政府征收与补偿办副主任姚治兴一语中的。

  以最大的新民北路棚户区为例。这个片区虽处在城市中心,但城中有村、村中有商,房屋密度大,房屋性质杂,土地买卖混乱……“评估公司到现场一看,没见过这么复杂的情况,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随时会出现。”姚治兴说。片区内,80%的居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三岁卖蒸馍,啥事都见过”。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想法;你的政策我可以不懂,我的想法你得听。

  大多数人觉得政策很优惠,又担心先签合同会吃亏,普遍持观望态度。签了的也不踏实,四处打听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偏有不嫌乱的,明明拿到30万元对外说是50万元,到处“卖派”自己本事大……

  有次资金没跟上,棚改中心顿时被围,有人拍照、有人录音、还有人拍着桌子叫骂;更绝的是一进门“咚”一声给你跪下,再极端的拿着板砖朝自己脑袋上“招呼”……资金很快到位,矛盾很快化解,但棚改工作如同行走在活火山上,说它“烫手”,实不足以形容其难度。

  “越是硬骨头,越要敢作为!国家的好政策要给群众改变生活环境,再难也得干。具体工作中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公平处事、依法办事,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平凉市委书记陈伟话语简洁、态度坚决。

   棚改,最大的群众工作

  要啃“硬骨头”,就得有办法。

  政策制定过程中,邀请群众参与,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有钱有政策,还得要有人,为此从各单位抽调315名精兵强将充实到专门机构——平凉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管理中心。

  市环保局副支队长郭玲就是其中一位,到棚改中心9个月,让她尝到了从未尝过的滋味:“白加黑、5+2、雨加晴、谈到深夜一两点是常事,挨骂也是家常便饭。工作上的事之前我从没怕过,但对棚改工作,有时心生畏惧。”

  郭玲负责的一家人,老母亲已近80岁,家里6人有残疾,4个儿子都是聋哑人,难以交流。她请来手语老师,又请记者一同上门,想替一家人呼吁爱心捐助,结果话还没出口,就被打出了门……

  另一次,她去一户人家送公告,想着对方不识字自己给念念,没想到对方不由分说撵她出门又追出来撕碎纸张扔她一身。

  哭吗?哭都哭不出来,“人被骂懵了,三天回不过神。”郭玲现在听到谁说工作辛苦,心里就想:“去征收办待上一个月吧,保证啥怨言也没了。”

  郭玲遇到的,其他棚改工作者多少都遇到过。特殊区域、特殊群体、每家还有每家的特殊情况,要让家家户户二话不说就支持你的工作,想想都不可能。

  可看到坐月子的产妇,头顶漏雨脚下是泥时,心想:再难,还是要改呀。

  征收工作开展两个月后,大家平均瘦了5斤。

  “这不像其他工作,还有个拿抓的,这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得让人心里真正接受。”起初有人放藏獒不让进门,那就多去几次,吃饭点去、下雨天去,总要想办法搭上话。帮着算账、帮着找房源、帮着谋划生活,有人心理预期与政策天差地别,那就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等谈妥了,等于把小学生培训成大学生。

  37岁的王芸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棚改中心的经历仍令她感慨,“棚户区是一层层的历史摞起来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在她看来,“说到底,这是最大的群众工作。”

  与人打交道最难,也最有收获。那么忙,那么累,偏偏大家还没怨言,“不管咋样,群众有话愿找我们说了。”

  吴金玉的心理预期与政策价位差20万元,“谈成谈不成,工作人员态度好着呢!咋算的我也明白,但你看,能不能再加点?”能加吗?不能了。怎么量?怎么算?怎么补?都有细致规定。给你加了,对别人就不公平——但还是不能急,要慢慢讲道理。

  也有特殊情况,一家三代4口人住房30平方米,有个残疾孩子生活困难,社区干部帮着协调到大一点的房子。群众竖起大拇指,说这事办得“仁义”。

  政策是刚性的,但刚中有柔。生存能力弱、群众认可需要帮助的会得到照顾,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公平。其中分寸,拿捏得好群众称赞;拿捏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工作难开展。

   所有付出,都有回报

  无论多难,总算进展平稳。2014年平凉中心城区完成房屋征收1260户,群众普遍满意。

  原来住在南后街棚户区的刘彩英新搬进漂亮小区,散步楼下有绿地、购物出门有超市、电梯一坐到门口……刘彩英心情倍儿爽,“政策好得很!”

  尽管在征收过程中,有那么多戏剧般的跌宕起伏,但搬入新居后,群众个个喜上眉梢。

  群众的笑脸就是给工作人员所有付出的回报。12年征收工作中姚治兴受过许多委屈,很多人问他图啥?他说:“谁都知道难,可看着棚户区变高楼,心里有种成就感。”

  有人觉得棚改是个敏感问题不敢触碰或需绕道而行时,这里有一群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他们说,这是良心、职责所在,毕竟这是利国利民一举几得的事。

  前一阵,副市长吴镇图在紧要关头的工作推进会上说了一番心里话:从事棚改工作要敢担当、有所为。敢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着眼大局,善谋善断;在其位就要有所为,“位”不仅是职位官位,而是在群众心里的位置。这番话,是平凉棚改工作平稳推进的生动注解。(记者谢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