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崆峒:“小项目”解决了“大难题”

06.08.2015  19:21

  仲夏七月,骄阳似火。走进崆峒区乡镇各村社,一条条水泥路通到了农家,一个个安全饮水工程滋润民心,一处处文化广场舞动农村新风尚。

  7月31日,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很平常的日子,可是在花所乡段沟村东庄社村民赵荣伟的心里却显得格外重要。这天一大早,他和左邻右舍们就在村口等着打机井的施工队,心情是分外高兴。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老赵看着地里的玉米没有水浇,心里急坏了。“我们村马上就有水浇地了。”这是赵荣伟最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靠天吃饭的日子不容易啊,我们这个地方和隔壁村相比,粮食产量总是低。”他简单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水的地方一亩玉米产量在1500斤左右,没有水浇的地方一亩玉米产量最多400斤。

  站在一旁的花所乡段沟村党支部书记雷金平动情的说:“通过‘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我们段沟村东庄社250多亩地结束了靠天吃饭的日子,村里人心里踏实多了,也解决了多年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说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大寨乡刘家、黄家、锁家三村群众有他们独特的感受。位于南塬山沟里刘家、黄家、锁家三村,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形条件。在2010年以前,三村群众走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上,苦不堪言。

  路通了,心也通了。”大寨乡锁家村村民马存友告诉记者,“一事一议”项目就是好,不但给我们把路油了,小康屋也盖成了,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2011年的时候,我们村的路还是土路,逢下雨村民出不去回不来,大家心里着急啊。”大寨乡锁家村村支书杨富贵告诉记者,2012年我们通过村民“商议”、党员代表提议”、村两委“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最终硬化了刘、黄、锁公路13公里,而且还通上了公交车,真是小项目解决了大难题啊!

  记者从相关资料上获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难题的惠民之举,“建什么、怎么建”都是老百姓说了算。崆峒区2010年被省上确定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主试点后,该区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先由村委会或村民代表提议建什么项目,再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由群众选举代表,对工程进展、工程质量、财务支出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定期公示了财务、进度、质量等数据,逐步形成了快速高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据了解,崆峒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5年来,累计完成工程总投资19237万元,其中农民筹资及以劳折资8285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429万元,捐助等其他投资646万元,申请上级财政奖补资金6417万元,区财政配套3460万元,共建成硬化路、公厕、文化广场、水利工程等各类村级公益事业项目410个。

  “今年我们批复新建项目92个,总投资达到了4052万元。截止7月底,已建成各类项目72个。”崆峒区财政局项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切实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公益设施建设难等问题,现如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真正成为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效益工程和德政工程。

  通讯员 张国辉 朱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