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华亭县:连心卡连真情

27.08.2015  17:07

  原标题:你有“微心愿”我有“微服务”连心卡连真情

  每天早上7点,刘根琴都准时出现在华亭县兴砚御苑小区自己的承包区内,开始打扫小区院落、楼道的卫生,她既是这个小区的住户,也是物业公司的保洁员,而和她一起在公司上班的好几个同事,都是和她同村的姐妹。

  自去年从砚峡乡搬进城里的小区居住后,刘根琴不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村矿停产后,丈夫和儿子外出打工,她一个人在家呆得心慌,就找到社区,想找份工作。恰好社区在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刘根琴拿起一张粉色的心形“连心卡”,小心翼翼地写上了自己的心愿:希望组织帮忙找一份工作。

  没过多久,刘根琴就接到通知,去兴砚御苑小区物业管理处当保洁员,每个月850元的工资,“我一个人在家,日常开销就够了。”刘根琴说自己挺满意这份工作,每天早上下午各两个小时,清扫指定区域的卫生,“比在农村好,干什么都方便,以前土里土气的,现在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还领上了工资。”刘根琴咯咯地笑。

  像刘根琴这样通过“微心愿”找到工作的群众已经有一百多人,记者在砚峡乡便民中心的心愿墙上看到,这里“贴”着很多群众的心愿,希望组织帮忙贷款的,找工作的,想学技术的,希望家庭幸福、老人健康、孩子学业有成的,大家把自己的心愿与梦想写出来,把困难和问题也写出来,既能让组织了解情况,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搭建起了党组织与群众的“连心桥”,而党组织也通过“这座桥”,为群众提供“微服务”。

  “从组织来说,办了个微小的事,对群众来说,就是个大事。”砚峡乡城区党总支常务副书记杨德学告诉记者,“微心愿”的征集要从家庭发展计划说起。

  砚峡乡在采空塌陷治理和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中,先后在乡域外建成6个集中安置区,部分群众进城入镇居住,打乱了原来的村民小组编组模式,也彻底改变了群众原本的生活方式,生活、就业、上学、发展都成了问题。为此,乡上专门召开了人代会,成立了城区党总支。党总支成立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考虑如何保证在城区居住的712户村民的生活来源问题。党支部决定,村民家家写家庭发展计划,村上制定村级发展计划,将这些归纳汇总上来的问题,结合乡上的工作重点,分项目、民生等八个方面,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逐一解决收集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土桥村村民邓彩云今年3月份进城后一直赋闲在家,丈夫在矿上打工,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不能离家太远,但她又闲不住,通过“微心愿”,她找到了一份民事代办联络员的工作,由她负责收集本村群众的情况和需要反映的问题,也征集“微心愿”。邓彩云把征集到的心愿与问题汇总到乡上专门的办事员那里,必须要在乡上办理的,再由办事员统一带回乡上办理,免去了群众的奔波之苦。

  乡上还针对进城群众插花居住后管理、服务、办事难的问题,在乡级层面将政务和事务分设,乡政府机关只保留行政管理职能,对民政、计生、综治等8类54项服务性业务全部划转设在城区的便民服务中心。

  家住砚峡社区的杜锁娟是最早一批进城安置的村民,进城后,生活环境好多了,但办事不方便,开个证明、盖个章子,都要往乡上跑,一去一回得多半天。“自从乡上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后,物业缴费、计划生育、低保办理、医疗就助等好多事都能办,再也不用我们来回跑了。”杜锁娟告诉记者。

  建立“连心卡”、征集“微心愿”、开展“微服务”,逐户建立民情档案,帮助制定发展计划,实现“一户一档一计划”,正是这些从“细微处”着手的点点滴滴,才保证了“群众搬到哪、党建抓到哪、服务跟到哪”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化、亲情化、人文化的服务。

  “我们就是希望进城群众家家都有工作干,有收入,从小事做起,无微不至地照顾到每个家庭。”杨德学说。

  记者 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