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医院为何走到尽头

22.01.2015  12:09

  武洁

  虽然顶着广东省首家政府平价公立医院的帽子,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却没有得到太多政府的政策支持。人才流失和设备不足导致空旷的大楼门可罗雀,新的医院大楼运作了两年却一直不尽如人意。记者日前从惠州市惠城区卫生计生局了解到,为了缓解第四人民医院的发展困境,目前正在规划让第三人民医院全盘接手。(1月9日《南方都市报》)

  放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平价医院的推出,当然不乏善意。可以设想,无论是门诊处方限额比同级别医院低20%,还是对所有药物实现了零加成,对前往平价医院就诊的患者而言,的确都是看得见的实惠。但是,一项好政策的持续实施,还不是只有善意就能做到的,而更需考虑其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否则的话,承诺得很美,现实中却无法兑现,或是虎头蛇尾,倒是不免适得其反。事实上,尽管平价医院建了新大楼,但囿于人才流失与设备不足等诸多因素,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政策并未完全兑现,连患者都不上门了,平价医院也就只能在尴尬中走到尽头。

  如今,让人反思的是,平价医院的运营成本测算当初是否有所预计和评估?财政对于平价医院的补贴机制如何确立?这些问题绝非是承诺一句“平价”就能简单地解决的。如何保证平价医院的医护水平与质量,让公立平价医院对优秀人才具备吸引力,而不是沦为“平价低质”医院,最终遭患者和医生双重抛弃,其实都需要有充分的考量与机制的保障。当然,除了财政有效保障平价医院的运营之外,如何防止平价医院因为对运营成本的把控不严而导致成本飙升,严重拖累财政,导致低效的平价,同样是平价医院必须规避的陷阱。

  平价医院的政策善意,固然不容否认,但仍需细节的审慎的考量。而相比由财政补贴设立平价医院,直接补贴困难患者等路径,也应在利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权衡比较。唯此,平价机制才能真正理顺,平价医院也才有望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