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系统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读后感(二)
省建设厅房产处党支部纪检委员杨士彪同志学习后认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对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访谈,真实再现了总书记当年在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感人至深,使我深受教育。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只有15多岁。他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带领乡亲们挖沼气池、建淤地坝,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对于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能做到这些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发展历程看,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传石般的至高境界。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和感悟,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增添了依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通过倾听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自己要进一步激发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激情,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
省建设厅村镇处党支部纪检委员马筵栋同志通过学习认为 :一部好书,最深厚的价值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真理之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这样一本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汲取力量、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通过插队的北京知青,陕北朴实的农民,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的采访实录,通过“五关”的故事,“苦读学习”的故事,“带领乡亲们踏实干事”的故事,将一位好学质朴的、深爱群众的、胸怀理想的、执著追求的、艰苦磨炼的人民领袖的青年时代鲜活的展现到了我的面前,我被深深的吸引,在不知不觉中已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受到召唤。总书记是那样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关影响;不管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还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因此,一个人只要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要能根植于群众、心系群众、为了群众,啃窝头吃粗粮照样能汲取营养,干旱贫瘠的黄土地上照样能够生根发芽。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实践,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总书记的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甘肃省建设职工教育培训党支部书记王高远同志学习后认为: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今年八月出版发行,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临下班了同事们见我不下班回家,还在看这本书,都笑着说:“主任看的太入迷了!”是啊,很多年没有静下心来看书了,即使看书也只是走马观花式地翻翻而矣,看看标题、目录,对那些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词语早就没心思看了,一些“细说”、“戏说”历史的书翻来覆去的象变戏法似的出版了一次又一次,再加上电子读物泛滥、懒人听书流行,大多数人更懒得看完一些为领导人树碑立传的大部头,但我却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朴实无华不加粉饰渲染的纪实性采访深深地吸引住了,被习总书记在青春岁月里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对党无限忠诚、对党的事业无比坚定、在政治上不断进步成熟、对插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的贫苦农民饱含深厚的感情所深深吸引。读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习总书记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反思了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为党和人民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文笔朴实,没有夸大、吹捧、歌功颂德的感觉,通过对和习近平同志一同插队的知青、公社干部、社员的采访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四十八年前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的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改善贫困生活面貌的场景,让人觉得历历在目,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考上大学并对下乡知青还有着清晰记忆的六零后备觉亲切。习近平总书记热爱人民、贴近人民群众、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有深厚的基础的,他来自于人民群众,他一直把梁家河村的村民放在自己的心上,他对人民群众充满着深厚的真挚情感。无论他身处何地,身居何位,他都没有忘记“是梁家河村、是延安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他。”习总书记从不满十六岁就到梁家河村插队,一开始对跳蚤的叮咬、上厕所的不便、生活饮食不习惯到能讲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带领社员开垦淤地坝、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和代销点,以他务实敢闯的工作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看似小而简单,实际并不容易,没有一颗爱民、为民服务的大胸襟是做不到的。一些知青呆上一年、二年就被招工、征兵离开了梁家河村,还有一些知青提干、上大学,而他却一个人一直坚守在梁家河村,直到最后依靠自己的出色表现先后入团、入党当上村支部书记,最后被推荐上大学时他都舍不得离开,离开前一天他把梁家河村的每一户人家都走访了一遍,夜里还和乡亲们拉了一夜的家常话,还说要是乡亲们不让他走,他就留下来继续为大家服务。梁家河村的村民对习近平也是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习近平1975年离开梁家河村时全村老少全部出动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看不见为止,一些婆姨还动情地哭了。2009年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延安调研开座谈会的时候,梁家河现任村支部书记石春阳参加座谈会,轮到石春阳发言时,刚念了个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打断了他的话,说:“随娃(石春阳的小名),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上可以看出,总书记身居高位,没有高高在上,他的心始终贴近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与农民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他对贫困地区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在青年时期就带领贫困山区群众想方设法摆脱贫困,这也是他从内心深处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强音的源头。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村是贫困中的贫困村,没有通公路,更没有通电,烧柴用水也很困难,农民的温饱没有解决,长期靠杂粮充饥,正月十五一过老乡们都出去讨饭。习近平同志刚到生产队时,老乡们见知青没吃饱,便把自己吃的让给知青,并谎称自己不饿,知青们几个月没有吃菜,向老乡们要点酸菜吃,他们也是毫不吝啬给知青挖一大碗酸菜。为了能让村子里通上沼气,习近平先去四川学习,然后把师傅和技术都带回来帮助梁家河村修沼气池,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带领社员打出了到现在还在使用的淤地坝,习近平同志在他不到二十岁的年龄尽他自己的所能、竭尽全力、想尽法子帮助贫困的农民解决温饱。他多次关心梁家河村的发展,2015年春节前夕,他和彭丽媛老师一起回到梁家河村,还没到村口,他就提前下车,和前来迎接他的村民一起往村里走,路过当年修建的淤地坝时,他在坝边站了很久,看到矗立着一排排笔直的树苗,他问现任村支书石春阳:“随娃,种树苗比种粮食收入高吗?”石春阳回答:“高一些,而且更好管理。”上山的路不好走,习近平说咱们慢慢上山,看了果树,又问种果树的效益怎么样?比种粮食收入多多少?他还关心村里老人的保障,事无巨细,习近平同志张口说的、问的,都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收入、医疗、养老……当年的梁家河村的支部书记,现在是我们全党的总书记,无论何时他的心一直都牵挂着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习近平同志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对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前途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他反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知青到达文安驿公社,村民去接知青时,发现有两个箱子特别沉,都觉得奇怪,说:“咋这么沉呢?这是谁的箱子?”习近平说:“这是我的箱子”背箱子的老乡一到知青点就说这两个箱子把他的腰都快背折了,一打开箱子只见里面全是书。据知青回忆,习近平每次去“五七”干校探亲或外出,总能带回一些新书。习近平不但读马列经典还爱读中外历史书籍,如《中世纪史》、《新编新知识词典》、《后汉书选》、《三国志》,还有大量的文学经典《离骚》、《古诗源》、《鲁迅全集》,除了阅读,习近平还爱思考,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辩证思维方式,他读书学习也很讲究方法,遇事有定力,他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以上仅仅是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一点点感想,我还要抽时间多读几遍,这是作为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发自内心的自我需求,我要通过读这本书、深切体会作为党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勤政为民、夙夜为公的高尚品德,他满怀激情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这样一位对人民群众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充满着坚定的信念的领导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才有希望,中国人民再也不会陷入贫困和政治斗争的噩梦之中。
省建设厅人事处党支部组织宣传委员、驻通渭县榜罗镇李坡村帮扶队队长马涛同志通过深入学习认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总书记青年时期深沉的为民情怀。习近平离开中学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在踏上社会之路的最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老百姓同甘共苦,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情怀,让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志存高远的精神。不管一个人身处何种逆境,只要能积极面对生活,无私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理想,无论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到成为栋梁之材。与总书记相比,我吃过的苦很少,走过的路较顺,我要从此次下乡帮扶工作中找寻奋斗的目标,克服困难,昂扬奋进,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启明灯!一个人一旦从小我中走出来,真正地树立起为人民谋利益的大境界,就能坦然面对一切挫折和困难。做一个大格局的人,要从小事做起,对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爱心。
省建设厅城建处党支部党员张维莉认为: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颇多感想,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学习精神和担当精神,值得好好学习。在那个年代,能保持这种学习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读完全书之后,认识到学习是最好的美容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就是气质,就是内在美,它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核心,最容易打动人、折服人,对一个人来讲,外表的美是表面的、暂时的,而内在的美才是本质的、永恒的,这个内在的美就体现在气质、气度、气势、气魄上,如果掌握了知识,就能够引经据典,能够入木三分,能够讲出道道,能够理出头绪,那么说话就有了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这样,人就会充满自信,满脸笑容,如果没有知识,讲不清,道不明,干不成,人就会自卑,苍老的快。
厅建设改革与发展处党支部预备党员周光旭通过学习认为: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遇到新事物、新问题就要刨根问底,遇到不懂的事就要仔细研究透彻。这是我读这本书获得的最大收获。脱贫攻坚工作更是需要这种刨根问题的精神,更需要仔细研究透彻的方式方法。贫困村的现状是什么,贫困的表面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找到突破口;上级的战略部署是怎样的,是如何部署的。我们如何结合上级的要求和村里的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这正是遇到问题要刨根问题,遇到事情要仔细研究透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