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手记]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刘学堂:站在东灰山上
05.06.2015 19:57
本文来源: 中国甘肃网
站在东灰山上
刘学堂(新疆师范大学社会学与历史学院教授,曾主持交河古城的发掘工作)
东灰山不是一座山的名字。民乐县六坝镇六坝村东一公里处,四周绿葱葱的农田,凸起高数米、南北长700多米、东西宽不到200米的不规则土丘。这土丘不是自然堆积,而是由人类各种活动的杂质堆成。土层呈灰色,故名灰山。因为西面还有同样的一座灰山,这座山就被称作东灰山。当地居民不断在山上见到彩陶片、石器等,不明原因,报告政府,政府派人考察,发现了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存。
我一直想来东灰山。1985年我从吉林大学毕业,到了新疆工作,我的同班同学赵宾福留校教学,1987年他来东灰山考古,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少量铜器。不久我在新疆发掘天山的哈密林雅墓地,发掘出了大量的铜器,也有彩陶。我在天山所发掘的与赵宾福他们在东灰山发掘出来的彩陶、铜器,文化风格十分相似,一脉相承。考古学界把这种相似的风格称为四坝文化。
7月16日上午,阳光灿烂,穿过一片金黄的向日葵地和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随着“玉帛之路”考察团的脚步,我站在了东灰山上,心情激动,在这不高的土丘上向西凝视,发古之幽情,数千年前,生活在东灰山的四坝人的一支,喜欢做彩陶,少做铜器,与他们有亲缘关系的天山林雅人,喜欢做同样的彩陶,更喜欢做铜器。他们遥相呼应,文化互补,演绎着河西走廊与天山古代居民相互迁徙、互补共生的传奇故事。一闪念之间,我给这个故事起了一个名字,叫“彩陶与青铜的对话”。
本文来源: 中国甘肃网
05.06.2015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