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两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名单

30.07.2016  18:04
日前,教育部联合中央媒体正式启动了2016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将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选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给予表彰。

我省有两名基层教师入围候选人名单。这两名教师分别是:55号的平凉市崇信县新窑镇柏家沟小学教师贺玲玲和56号的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潘学颖。

公众可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投票系统为他们投票。投票网址为:

http://km2016.jyb.cn/jybuc/web/news_kmvote/client/vote_frame.html#/kmvote/2/1

 

【人物】贺玲玲:用爱心追逐梦想  用青春点亮心灯

因“”而智,因“”而进,因“”而爱,为“”而生,从做出了人生中让人们感到很“”的抉择开始,10年的教育坚守,换得人生无悔的收获。

2013年,被评为平凉市“十佳教学新秀”,2014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她就是崇信县新窑镇柏家沟小学教师——贺玲玲。

因“”而智

2004年7月毕业于陕西省西安外国语学院的贺玲玲,做出了她人生中三次让人们感到很“”的抉择。

她毕业时的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走向是“考出去的多,回来的少,回到本县基层山沟沟里就业的更是凤毛麟角。”刚刚毕业的她本可以留在西安工作、生活。那时,给她介绍的对象就是西安人,房子也买好了,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但因她心底里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深爱家乡的山水和家乡的人,又牵挂着两鬓白发的父母,她认为家乡的农村教育比人才济济的西安更需要她,于是她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放弃了繁华的大都市,毅然选择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家乡,加入到建设贫穷落后家乡的行列,完成了她人生岔路口上的第一次“”抉择。

回到原籍,她父亲是煤矿职工,作为返乡子女,且学成归来的她被安排在煤矿机关办公室工作。但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她放弃了在煤矿机关办公室工作的大好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教师职业,并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去了条件艰苦的山沟农村学校任教,完成了她人生岔路口上的第二次“”抉择。

走上工作岗位的她“春风得意马蹄轻”,把大学接受的先进理念、知识和教育,尽心地运用到了本职工作中,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很快进入了角色,尽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她所带的班级学生学业水平每年测评成绩优秀,有好几次调她去镇中心学校任教的机会,但她都谢绝了。因为在这期间,城镇化进程加剧,山区乡村学校学生大量涌入城镇学校,出现了小规模学校和小班额班级。心存大爱、守望信念的贺玲玲,为了心中那份爱,为了给家乡的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绵薄之力,她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农村边远山区小班化教学实验”的重任。就这样,她一次次放弃了去条件优越的镇中心校任教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到大山深处的柏家沟小学从事“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研究和课改实践工作,和贫困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是她人生岔路口上的第三次“”抉择。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贺玲玲老师在柏家沟小学的这几年,一心一意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勤勤恳恳开展教研教改,在问题中反思,在困难中创新,建立了较高的社会信誉和淳朴的师生关系。她领衔的“农村小班化教学实验”通过了县、市、省三级课题验收。2013年,工作业绩突出的贺玲玲被平凉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小学教学新秀”;2014年9月,她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殊荣。典型事迹入围全省2015“中国梦·陇原情---学子返乡”公益活动宣传片;2016年4月她被团省委宣传部邀请参加“甘肃省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青年争先”工作推进会,大会上就该同志的先进感人事迹做了交流发言。九分耕耘,一分收获,她虽傻犹智,她无可限量的人生价值必将大放异彩。

因“”而进

她刚到柏家沟小学时,这里的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着实令人心酸。学校教室太大、学生又太少,一到秋冬季节,每个教室后面都堆放着煤块,又脏又乱。学生们虽然渴望知识的甘霖,但当时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拂到大山深处的乡村小学,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教学思想僵化老套,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使得学习气氛沉闷,学习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被无情地遏制了。她说她每天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生活的朝气。刚刚走上讲台的她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隐隐觉得肩头压力沉重。与此同时,年轻气盛的她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坚决改变家乡落后教育现状的强烈渴望,她决心从自己开始,潜心钻研,积极探索,沿着新课程改革指引的方向,找到一条适合贫困乡村小学教育的素质教育道路。于是她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地开始了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在教育领域里,“老办法保险,新办法危险”。教育环境、教育氛围不允许老师拿学生做实验。注入式、满堂灌是多年不变的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立足未来社会会学习的人就必须先转变教学理念,建立生本课堂。贺老师在承担《柏家沟小学农村小班化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期间,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摸着石头过河,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在课堂教学中,课标由学生提出,学习由学生组织,展示由学生、老师相互评价,设置了“学生成长档案”、“成长树”,鼓励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的个性品质。2012年12 月通过了县、市课题结题验收。2013年又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立项省级课题,贺老师认为预习、展示、讨论、交流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变化,不只是教学顺序关系的改革,它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等诸多教学因素,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学生成了课堂的中心,课堂的主角,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依赖性正在被独立性取代。

面对农村学生生源日趋减少,家长对学生娇惯严重,授课难度加大的事实,她积极参与课题教研。刚开始,没有经验,一上课,课堂上学生要么不配合要么成了自由市场,学生干什么的都有,要求一严,学生又缩手缩脚,什么都干不成,怎么办?放弃显然不甘心,她便自费购买了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研读,上网看有关资料,接下来又在班上实验,请上级领导和同事一起提意见,及时修改,通过实验——出现问题——纠正:再实验——再出现问题——纠正——实验,多次反复,她虚心倾听各方面意见,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形成了“创设情境、人人展示、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的小班化教学模式。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贺玲玲同志立足于生源缩减、班额偏小、教室空旷、观念落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倾心新课程改革,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她主要从教室功能拓展做起,不断挖掘教室魅力、积极创建轻松课外、努力打造活力课堂,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认为教育的尊严在于思想,在于独立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她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只要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错误的结论也是有价值的。她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例如:她所带二年级语文课堂上,学习《丑小鸭》一文时有学生就大胆质疑:“丑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呢?莫非那个鸭蛋一开始就是鹅蛋?”“丑小鸭受了气离家出走的行为到底对不对?”直到现在五年级语文课堂上,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有学生大胆质疑:“新中国刚解放,可谓兵困马乏,1950年为什么要去抗美援朝?”,像这样一系列值得探讨思考的问题为她的每一堂课注入活力,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火花剧烈碰撞而又互动合作、和谐融融的学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科学知识的热爱极大提高,学生们真正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学生们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显著增强了,性格真正阳光自信了。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团结协作下,经过几年的小班化教育探索与实践,小班化教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小班化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转变了以往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了生本课堂。2012年至今,以贺玲玲的课堂为范本,平凉市六县二区近800人前来观摩她的课堂教学,平凉市教育局组织推介崇信县小班化教育成果,“自主高效的活力课堂”模式被市、县小规模学校全面推广,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农村小班教育改革的高潮。2014年6月,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查验收小组充分肯定了她及她的科研团队的小班化教学成果,认为小班化教育适应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于解决农村学校学生少教育资源短缺,学生动手能力差等诸多问题找到了一枚金钥匙。从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并加快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步伐。

因“”而爱

教育是一项“”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贺玲玲老师真心诚意关爱每一个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地处偏远山区的柏家沟小学,留守儿童多,问题学生多,她一天之中的时间几乎全都花在孩子们的身上。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推进,她觉得作为一名贫困山区的乡村老师,必须要为教育扶贫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她将更多的关爱、时间、精力倾注到了贫困单亲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身上。这些孩子,父母远离她们,生活上缺人照顾,行为上缺人引导,学业上缺人帮助,而此时的他们正是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获得长辈的教导的时候。她利用心理健康课、主题班会等对这些孩子进行谈话交流、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和立志成才的信心。

贺老师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孩子们无私而广博的爱。记得有一天中午放学后,班里其他孩子都回家了,贺老师出来提水,发现教室里还有一个孩子没有回去,她走进教室一看正是杨元,那个没有妈妈的可怜孩子,孩子说家里没人,爸爸最近外出干活忙,中午不回来,没人做饭。说毕,贺老师立刻把孩子领到自己房子里,给孩子做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孩子端着那碗面条,眼含泪花地告诉老师,那是他吃的最香的一碗面。那次之后,贺老师经常和这个孩子一起吃午饭,下午放学后,还经常和附近其他几个孩子一起为他做饭,帮他收拾家务。在生活上给予他妈妈般的照顾,为他购置学习用品,同时也为学校其他班级里家庭条件困难的留守女童送去衣物,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作业辅导,成为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努力做教育精准扶贫的践行者。

还有个留守儿童叫刘宁,这个孩子他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寻找母亲时也杳无音信,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家庭原因,孩子孤僻,自卑,又养成了偷窃的坏毛病。一次他将爷爷积攒的一百元钱偷走,中午怕爷爷找到学校来,他就没到校。贺老师下午发现他没到校,就着急地四处打听,给他爷爷打电话,一起到处去找,直到下午放学后找到这个孩子,她才松了一口气。她领着孩子出去在田边坐了会,了解事情后认真帮孩子分析了前因后果,并批评了他的错误做法,进行思想上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哭了,贺老师又搂着孩子,拍拍肩膀说:“男子汉别哭,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你能认识到自己错了,并从此改正错误就依然是个好孩子,老师依然信任你喜欢你。”此后,她对刘宁同学倾注了更多的母性,在她的关心下,刘宁同学变得活泼开朗,越来越懂事,还主动帮爷爷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是啊,孩子的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会灿烂。当这些孩子都围着她亲切地喊她“爱心妈妈”时,那一刻,那一幕令人感动而又幸福。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她被当地父老亲切地称为“托起太阳的人”。

为“”而生

人不可以无“”。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贺老师就是为梦想而坚守,为梦想而追逐,为梦想而奋斗。时光荏苒,转眼就是十年。每天她都要走向孩子,每天她都被一群纯真的孩子们感动着。在十年工作历程中,她享受着教育工作带给她的喜悦和快乐;享受着一个个生命成长的美好和感动。人生的精彩在与坚守,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也想家,每当她拨通电话听到自己孩子的哭声时,作为母亲她也动摇过;每当寒冷的冬夜她被冻得蜷缩在被窝瑟瑟发抖的时候,她也犹豫过,当眼泪如断线珠子一样掉下的那一刻,她也曾想到过放弃,想到过离开……可是当她听到孩子们一声温暖的“老师您好!”,看到乡村孩子们花儿一样的质朴笑脸及对知识渴望的眼神时,善良的她被感动了,她知道这些孩子的教育需要她,就这样,她一次次打消了离去的念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心中的梦想,她坚持了来。因为她一直坚信,通过她对山区孩子们的教育引导,他们将来都会走出这个穷山窝窝,去感受山外的大世界,放飞自己的梦想,还会更好的建设自己的家乡。她说她的中国梦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国家有用之人。

2014年9月26日平凉日报以《让童心飞扬》为题刊登了该同志的先进事迹; 5月3日甘肃教育微信平台以《乡村教师︱贺玲玲:用青春点亮大山的心灯》为题转发了该同志的感人事迹;2016年5月6日甘肃日报在摄影报道《脱贫攻坚  青年争先》中刊登了贺玲玲同志的先进事迹;

独爱杏林风景好,品诗吟句乐闻师生笑”。和孩子心灵交流的回音壁上永远清脆靓丽、冰清玉洁。她挚爱这群孩子,她乐于和孩子们一道学习一道成长,甘愿成为一座桥,让孩子踏着走向彼岸,走向他们呐喊的天地。她在追梦的路上用自己火热的青春点亮了大山深处那群孩子的心灯,真正履行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人物】潘学颖:青春在奉献中闪闪发光

有人说“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在平凡中发现生命的亮点,赋予执着的追求,这样的人最伟大”。在平凡人岗位上,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挑得起重担,以奉献之心工作,以大爱之心待生,任劳任怨,勤奋工作,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但他做到了。

潘学颖,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学校实训课教师。从任教以来,他始终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热情,敬业勤业的工作精神,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十年如一日,他凭着对工作的热爱、执着与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挥写了很不平凡的事迹。他被评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先后获得“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班主任”、“甘肃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陇原师德标兵”等多项称号。

痴情职教,乐此不疲

潘老师当兵复原后,在一家汽修公司工作,当过学徒、下过车间,多年的维修实践使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成了在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汽修师傅。当时,潘老师所从事的职业收入不菲,他还是满心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潘老师心态逐渐“失衡”了,他总觉得他个人的社会价值远不如此,在茶余饭后常常心中也不免有着丝丝失落。

2003年,一个朋友打电话推荐他到县职教中心当汽修专业的实训课教师,这让他激动不已,当晚久久不能入睡。凭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向往,凭他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他顺利被高台县职业中专学校聘用了,从此他走上了职业教育生涯。在新工作岗位上班开始的那一刻,他就在心中立下了“当就当最好的老师,干就干最好的成绩”,正是因为这种信念,让他与职业教育结下了不解的情缘--痴情职教,乐此不疲。当时的高台职业中专,汽修专业刚刚起步,汽修班每年招生四五十个人,由于设备少而陈旧、没有正规的实训场地、专业课老师匮乏等诸多因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低,辍学率很高,许多家长对学生上职教表示失望,汽修班到毕业时班级人数还不到原来的一半,面对此情此景,潘老师都一一记在了心里。

为了改变学校汽修专业发展的这种现状,他苦思冥想,深入了解,罗列了一系列好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时任校长的采用和大力支持。他积极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时间自制、改装、维修专业实训设备。那一段时间,他把学校当家,吃在学校、睡在学校,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家人有意见了他就耐心劝说争得支持。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短短一年的时间先后建立了学校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柴油机四个实训室,改装、自制、维修设备120多件。“现在我们每周都上7-8节实训操作课了,我们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动手、动脑,真正学到实用技术”,当时汽修专业二年级学生常国春如是说,听了这一番话潘老师满意地笑了。

因为是聘用制老师,当时高台县职业中专学校给潘老师开的工资只有300元,当时一个高级汽车维修工的工资最低也在1500元以上,每年都有汽车维修企业老板来“”他。2005年嘉峪关一维修企业老板承诺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并解决住房问题,这样的待遇对他当时的生活条件来说太诱惑了,可他还是婉言谢绝了。临走时,这位老板不解地说:“还没见过这样的人,有技术不好好发挥挣钱,老师有什么当的,能拿多少工资?”可他却说道:“我去修理厂可能挣的钱多些,可我在学校要培养出的学生都有了过硬的技术,将来他们走入社会时起步不就高了,工资待遇不就高了”。对此,有人说他“”,也有人劝他赶快离开教育,潘老师只是微微一笑,因为他觉得,他所从事的职业神圣而伟大,在这里面他能实现他的价值。

以爱为基,倾心育人

在众多人眼中,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差、个人行为习惯不好,是名副其实的“差生”。可潘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在一次班主任会上他说:“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们对学生的认识要反过来看,把最差的学生作为教育的基本对象,其它学生不就一个比一个好吗?只要有爱心,就能把最差的学生教育好,全体学生不就都成优秀学生了吗?”。

07春汽修班学生许乾,厌学情绪比较重,经常逃课、打架、吸烟、喝酒、与社会闲散人员来往密切,是一个家长没法管束,任课老师头疼的孩子。他了解情况后主动向学校申请担任该生的成长导师,每周开展2-3次的谈心教育。一段时间后,潘老师发现许乾同学很有个性,身上有许多“闪光点”,他喜欢研究和动手操作,对社会上的事懂的很多,很有正义感等等,于是对许乾的这些方面大加赞赏。后来潘老师经常带他到维修企业参观、帮其设计职业生涯,生活上常常嘘寒问暖,有时还邀请他到家做客吃饭。师爱无限,终于许乾被老师的“”感化了,从此许乾同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导师为榜样,心思用在了学习和技能训练上,毕业前他代表学校参加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在潘老师谆谆教诲下,许乾从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老师和同学个个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后来由于许乾同学的刻苦学习和执着努力,被兰州赛驰丰田公司破格高薪录用。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这是毕业学生在班级微博中对班主任潘老师的留言。03汽修班学生王爱军,由于父母常年有病,家庭贫困,家中缺劳力,17岁的孩子准备辍学到外面打工。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到学生家中看望,多次与家长沟通,申请学校为其减免了学杂费,鼓励其学好技术立志创业,改变自己及家庭现状。在此后潘老师每月从本来就不多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钱,每月为王爱军补贴生活费。付出定有回报,王爱军同学没有辜负潘老师的一片爱心,毕业后很快被上海比亚迪汽车公司聘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成为上海航天汽修公司前台经理。

08秋汽修班的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天水、甘南地震灾区,从学生离家到学校报名,潘老师跑前跑后张罗安排,一忙就是三四天。为安定学生离家的思念情绪,他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谈心,周末带学生到家中吃饭,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09年5月的一个深夜,他接到学校宿舍管理员的电话,班中天水籍学生裴石磊心脏病突发,他火速来到学校,二话没说背起学生就往医院跑,忙前忙后直到凌晨4点学生脱离危险,由于发病突然,学生家长又远在天水,他和妻子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学生的责任,给学生送饭、换洗衣物等。直到两天后学生家长赶到,拉着他的手说:“作为老师,你不是裴石磊的亲人,可比亲人还照顾的细心,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

勇于担当,合作共赢

潘老师作为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他任专业课学科组长。在他的眼里,学科组长更多的是责任、承担和付出。

针对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现状,他与专业课教师们每年一起下企业、进工厂调研,共同研究、制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方案。在教学研究方面,他与组内专业教师共同研创了“六部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了推动学校专业课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每年一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中职生技能大赛中,他都能科学筹划,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和发挥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承担相应任务,团队成员都能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也正是拥有了这种团队精神,他们才能在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培养出了一批批企业需求的高技能的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专业课学科教研组坚持团结协作、合力攻坚、严谨治学、服务师生的工作作风,在营造教研学术氛围、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实施科研兴教等方面始终走在了各学科组的前列,成为了学校学科组建设的一面旗帜。

十年里,在每个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总是第一个主动打招呼,询问新教师的专业特长、学习经历、兴趣爱好,和新教师一起从其自身特长分析制定短期及长期发展目标。同时还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专业知识与青年教师分享,经常在教学方案的制定、实训操作训练中手把手指导。2010年刚参加工作的王吉虎老师,毕业于吉利大学汽车工程专业,起初由于无从教经历,专业实践经验少,在上课过程中显得较腼腆,讲课声音小,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不足,在整个结对帮扶的过程中,他与王老师课前一起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分析授课程序,分析课堂组织的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随机应变的实用技巧,分析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注意事项等等。课后,共同回顾课堂点滴,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其上课中的亮点与不足,共同探讨解决不足点的方法和策略。在他的帮扶下,王吉虎老师不论教育教学能力还是专业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2012年就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成绩显著。2013年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省优秀指导教师奖”。就这样在他和组内其他老教师的帮扶培养下,20多名新教师都快速成长为了县、校级骨干教师。

辛勤耕耘,誉满社会

多年来在作风朴实,工作求真务实的他的引领下,高台职业中专汽修专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从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成绩、招生数量、技能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走在了全省本专业的前列,2012年学校汽修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估为省级骨干专业。

在学校及专业的的发展过程中,他本人也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上级部门、学校的肯定。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很多荣誉。自2006年以来连续8年被评为高台职业中专“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青年岗位能手”,2011年被高台县教体局确定为县级骨干教师,2011年5月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班主任。2013年被评为“陇原师德标兵”。长期的职业教育培养了他独特的专业教学方法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2009年在全县教学大比武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在高台县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0年在张掖市职业学校教师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二等奖;2012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学习任务设计及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2011年荣获高台县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他所培养的学生无论专业素质还是技能操作方面都“技高一筹”,自2009年全省第一次汽修技能大赛至今,他辅导的学生在市、省技能大赛中年年取得优异的成绩,六次代表甘肃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他本人多次获得市、省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这些成就与荣誉,凝聚了潘学颖老师长年的心血。付出就有回报,多年的辛勤耕耘,收获的是满满的喜悦。他以自己平凡的事迹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而今,面对一串串赞誉和殊荣,他不骄不躁依然奋战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为高台职业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为构建和谐社会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挥洒着热爱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