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蓝 更绚烂(解码·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16.06.2020  00:02
原标题:布依蓝 更绚烂(解码·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核心阅读

以布依蓝为特色的布依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纯天然的古老染布工艺,一度受到掉色的困扰。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当地改进工艺,打开了布依蓝产品销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说起布依族,人们会想到柔美含蓄的“浪哨歌”,也会想到别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位于贵州省西南角的册亨县,是全国最大的布依族聚集地。地处南、北盘江交汇的夹角地带,气候较为湿热,用土布制作的服饰由于穿着舒适成了布依族的首选。

浅蓝色格子长衫、深蓝色对襟短衣、蓝黑色百褶长裙……这些深浅不一的布依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被称为“布依蓝”。现在,这抹蓝色为布依族文化走出大山带来新机遇。

古老工艺,遇创新难题

走进册亨县的大小村寨,每家院子里都有用竹竿搭起的简易棚子,这是专门晾晒布依蓝的。“木质纺车、脚踏式织布机、蓝靛染色,所有的工序都靠手工。”40岁的黄莲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从小就给阿妈打下手,跟着学做衣服,后来参加比赛还拿过奖,“最复杂的是染色,主要用蓝靛,工序多、时间长。

以前,各家房前屋后都会种些蓝靛,到了7、8月,村民会集中收割。“洗干净后,阿妈会把它捣碎,放些石灰,用柴火熬汁,得熬一天才行。”之后,黄莲会用竹棍搅打,直到蓝靛凝结,沉积于水,过滤掉其他杂质,就可以放进染缸,调制染料。染布也有层层工序:先将土布染几个小时,晾干,再继续染,一天至少重复4次;最后还得用滚轮压,再晾干,前后要持续20多天才能完成。

但是,用染布制作的衣服存在掉色问题。“到了热天出点汗,脖子上、胳膊上都会染上色,洗衣服的时候掉得更厉害。”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黄莲只好反复洗衣服。

尽管蓝靛不会刺激皮肤,但布依蓝的市场却受到了影响。“除了自己穿,村民还想卖一些,贴补家用。但外面的人几乎都不愿意买掉色的衣服穿。”黄莲说。

后来,册亨县实施“锦绣计划”,将布依族土布制作、蓝靛染、刺绣技艺等与现代元素结合,推广民族文化产品。为了解决掉色难题,有些作坊选择加入固色剂。尽管掉色得到缓解,但由于固色剂是工业原料,导致部分环保指标受影响,这个纯天然的古老工艺,仍然面临改进难题。

现代科技,寻固色诀窍

转折发生在2017年。当时,云南人龙治宇打算到贵州做电商。在册亨,他恰好赶上当地的布依文化年活动,听当地群众说,由于衣服容易掉色,多彩的布依族服饰只在节日时才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龙治宇对此十分感兴趣。没过多久,主打布依族服饰的公司注册成立,龙治宇担任总经理。经过多方打听,他跟天津工业大学取得了联系,并找到了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家。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专家们发现,布依族的蓝靛染色技术流传千年,工艺的完整性不同程度受损,掉色问题愈发严重。反复尝试后,他们找到了破解掉色的方法。

在染色前,村民会往缸里加些东西,再放置一段时间,当地叫作‘养缸’。”龙治宇回忆,这样做有点像发酵,通过产生的细菌,增强着色效果。

实际上,蓝靛染色的过程,本质上是氧化还原的过程。先借助还原反应,让染料溶于水,附着在织物上,进入纤维内。再通过氧化反应,让纤维内的染料恢复不溶于水的特性,唯有如此,才不会掉色。专家们推测,一些菌株可能在其中起到作用,决定从染缸内的细菌入手,寻找答案。

经过层层筛选、反复实验,他们果然找到了还原能力强的菌株,而且通过改造,还能增强其还原能力。“加入这种菌株,以前20多天才能完成的染色过程,现在只需3小时,色牢度很高。”龙治宇说。

有了新技术,蓝靛染色这门古老技艺重焕新生。但龙治宇的团队并未就此止步。从浅蓝到深蓝,他们将其细分成12种色阶,让蓝靛染色工艺迈上新台阶。

最近又接到了日本、韩国等国的订单,价值超百万元,过段时间就能陆续交货。”突破了技术瓶颈,龙治宇对染布、加工的经营模式更加期待,“这些民族服饰具有天然、环保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产业成形,助村民增收

有了染色技术的革新,加上“锦绣计划”的支持,蓝靛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长,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逐渐成形。

我们跟农户签协议,公司提供幼苗,农户负责种,以不低于市场价的方式集中收购。”龙治宇介绍,这种经营模式使贫困户增收有了更多可能。

在弼佑镇各两村,贫困户罗成松正猫着腰,在地里忙碌着。眼前这片蓝靛绿油油的,共有两亩多,走进去会没到小腿,“再长几个月就可以收割,到时候有公司过来收。

其实,在2019年前,这一片长的还是玉米,整个村子也没有规模化种植蓝靛。“每家多少都会用些蓝靛,但基本是在房子周边种点。”这么多年,罗成松从未想过还能靠卖蓝靛挣钱。

后来,县里的公司陆续找上了门。“他们想跟村里合作,种蓝靛。”各两村党支部书记杨景都介绍:“经营模式有两种,村民可以自己种,或者把地流转给公司,算下来,都比种苞谷有赚头。”开完院坝会不久,村里共有280亩土地种上了蓝靛,其中贫困户种的占了大半。

蓝靛全身都是宝,叶子拿来染色,根还能做成板蓝根,价格不低咧。”去年年底,罗成松种一亩地净赚2800多元,之前还惦记着外出打工,现在决定留在家里,再种3亩蓝靛。

不少周边乡镇都成立了合作社,专门统一种植蓝靛,同时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推动贫困户增收。他们面前,是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一年下来,我们一家公司至少需要1000亩蓝靛,以后还会增加。”龙治宇希望,“在推动整个蓝靛产业发展的同时,能让更多贫困户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