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院积极构建轻微刑事案件“快速通道”

25.11.2014  14:35

        日前,嘉峪关市院以省委政法委确定的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试点地区为契机,出台了推进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工作(以下简称“轻案快办”)有关制度。这是市院健全机制,规范流程,提高办案质量,力促“轻案快办”又一具体举措。截止目前,两级院已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46件46人,均顺利审结并移送法院,平均办案天数批捕环节3天,公诉环节12天,办案效率明显提高,轻案快办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统筹协调,完善轻案快办联动机制
        一是公检法“整体联动发力”。该院积极争取政法委支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多次与相关部门召开调研会和协调会,强化沟通,明确职责,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联合会签了《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规定(试行)》,在“依法、公正、效率、维权”的大原则下,确定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的适用范围、办理流转程序、保障机制等,为规范轻案快办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二是积极搭建“快速办理通道”。对符合轻刑快办条件的案件,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均可启动。就检察机关而言,在侦查机关尚未启动的情况下,检察机关侦监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主动启动轻刑快办机制,在案卷右上角加盖“快速办理”印章作为认定标志,同时制作《快速移送审查起诉建议书》,送达公安机关的法制、办案部门以及检察机关的案管、公诉部门,建议公安机关快速移送起诉,公诉部门快速提起公诉,发挥好检察机关的示范带头效应。三是合理设置“退出恢复机制”。针对已经适用快速办理的案件,但有关方面认为不适宜继续适用快速办理的,可决定中止轻案快办程序。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案件承办人应向本部门负责人请示,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在案卷右上角盖“中止快速办理”印章,并通报其他相关办案部门,该案转入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办理。
                                          强化衔接,规范轻案快办流程管理
      一是明确适用范围。严格按照《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规定》的适用范围,在事实清楚、案情简单、适用法律无争议等5条大框架下,进一步细化轻微刑事案件中“案情简单”的具体标准,规定了对10类案件应当启动轻案快办程序。尤其是针对地区特点,选定对单次小额盗窃、危险驾驶、贩卖少量毒品等案件作为轻案快办的重点。二是简化办案程序。注重把握严格依法与适当简化的关系,对于公安机关提请的轻刑快办案件,检察机关从案件受理、分配环节就“节约”时间。案件承办人在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时,制定相对固定的文书简化制作模板,在《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公诉案件审查报告》的文书制作中,将审查重点放在认定事实的理由和处理意见上,不纠缠枝末细节,加快办案节奏,所有提请审查逮捕的轻微刑事案件均在3日内办结。公安机关均在20日内移送起诉,公诉部门在12日内提起公诉。三是强化沟通衔接。建立联络员制度,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情况向公安、公诉、案管等部门进行通报,实现了轻刑快办案件部门间无缝衔接、信息共享。加强对公安机关侦查取证的提前介入,对常见犯罪形成统一的指控犯罪证据标准,公诉部门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案件类型,向法院发出《适用轻刑快办机制建议书》,实行集中审查,集中起诉,集中开庭,以此提高案件的诉讼效率,确保了轻刑快办机制畅通运行。
                                          质效兼顾,确保轻案快办案件质量
      一是严格考核机制,确保案件质量。在轻刑快办机制运行中,坚持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引导办案人正确处理办案程序、办案进度与从严审查的关系,确保办案质量。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定期对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质量、效率进行评估,对错误启动或终止轻刑快办机制的情形,应在承办人说明具体理由的基础上明确办案责任,坚决杜绝为了提高效率,放松证据审查、降低标准等问题的发生,做到“省时不失范、提效不减质”。二是落实跟踪责任,完善监督体系。在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工作中,我们坚持“谁办案、谁跟踪”的原则,案件承办人对自己所办理的轻微刑事案件一律实行跟踪监督。及时督促侦查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移送起诉,在案件到移送起诉前一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提醒,并做好记录,确保轻刑快办机制落到实处。同时,对轻刑快办案件实行个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机制上杜绝轻刑快办案件“一味求快”的思想。三是保障诉讼权利,化解矛盾纠纷。在轻刑快办机制运行中,严格对审查批捕案件犯罪嫌疑人实行全案提审,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实行告知制度,包括犯罪嫌疑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辩护人阅卷和发表辩护意见的权利、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和发表诉讼意见的权利,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其合法权益“不缩水”。同时,针对轻刑快办案件从轻处罚、减轻处罚的情况,承办人均主动向被害人做好释法说理和心理疏导,有效化解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