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十二五以来,天水市围绕创建“宜居宜业宜游”大城市目标,依托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长防林等五大重点生态工程,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组织动员全社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
一是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我市紧抓机遇,坚持将新一轮退耕还林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以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目的,规划在25度以上陡坡耕地及重要水源地退耕还林63.27万亩。目前已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8.5万亩,营造生态林4万亩,经济林4.5万亩,涉及全市五县两区,65乡镇,251村,27613户,12.26万人,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全面推进宜林荒山绿化。围绕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的目标,科学规划,规模治理,整体推进,累计完成荒山造林73.5万亩,打造出了天定高速通道绿色长廊、麦积区颖川河流域、秦州区二中梁、秦安县魏店南山梁、清水县城郊北山生态园及小泉峡生态长廊等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创出了经验,树立了典型,示范带动了全市的造林绿化步伐。
三是加大了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力度。在常规人工造林的基础上,注重自然修复和森林生长规律,在郁闭度不足0.2的林地内和重点景区周边实施封山育林24.8万亩,以十六个国有林场为重点,对全市33万亩国有和集体中幼林进行了抚育,提高了林分质量,促进了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地处渭北浅山干旱地区的武山县广武坡、甘谷县十甲坪流域、秦安县柴家山流域等一大批重点治理区,广大渭河南部以及东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理,山林快速郁闭,林相逐渐变好,森林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暴雨量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林区林缘区、渭北浅山干旱区、高寒阴湿区、市区南北两山及各县城区、铁路公路绿色通道区等五大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新格局,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应。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天水的品牌和名片。201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3天,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不仅保障了城市生态安全、满足了市民生态需求、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且成为遏制甘肃河西走廊风沙东移的自然屏障,保障了渭河下游关中地区乃至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天水成为全国有名的最佳宜居宜游城市之一。(天水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