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社区侨务工作“做到户、做到人”赢好评
【本报讯】9月17日,全国人大调研组来兰州,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我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情况。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原政委(上将)陈国令,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军原副政委(中将)徐建中参加调研。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牟少军,省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尹福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淑菊,市委秘书长高春远,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朱宗礼等陪同调研。
当日,调研组一行来到城关区盐场堡社区,实地了解社区侨务工作。盐场堡社区有归侨7人,侨眷58人,人员主要集中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社区以“为侨服务、凝聚侨心”为宗旨,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基础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搭建活动平台,逐步建立起了“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贡献多”的双向服务机制。2009年,该社区设立了“侨法宣传角”,2012年被评为“全国侨务工作示范单位”。陈国令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并走进社区侨务工作室,察看相关资料。
随后,调研组召开了座谈会,邀请了朝鲜归侨刘夫海,加拿大归侨丑砚琴,日本归侨哈燕燕等归侨代表,畅谈侨务工作,并提出了意见建议。丑砚琴在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她说,社区侨务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尤其在孩子上学、就业、就医等方面提供了服务和帮助,经常组织宣传联谊活动,使广大归侨侨眷全面了解侨务政策,充分保障我们的权益,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刘夫海是上世纪50年代从朝鲜归国的华侨,他感慨地说:“在国外,看到中国的一支笔、一个本子,都会倍感亲切,爱国主义情怀就会焕发出来,浓浓的思乡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这些只有身在国外时,才会有深刻体会。”刘夫海说,兰州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城市,每年还要按照政策为归侨发放补助。希望国家能从政策、资金方面支持兰州,兴办“侨”字号的企业,发挥归侨侨眷的专业特长和人脉资源优势,让“侨”经济活跃起来,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减轻政府的压力。“以前,总是从日本往国内带很多东西,后来相反了,总是要从国内采购许多商品带到日本去。这个反差也说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哈燕燕是10多年前从日本回到兰州的,她对兰州市及社区侨务工作表示满意。
调研组认真听了大家的发言,了解兰州市归侨专项补贴发放和对侨资企业的支持等相关情况。陈国令在座谈时说,通过听取情况介绍,走访社区,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了兰州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涉侨相关情况。总的感觉是,兰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全局意识、战略意识,高度重视侨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了《保护法》,保障了归侨侨眷的权益。尤其是社区侨务工作非常有特点,有组织、有制度、有互动,把侨务工作做到户、做到人,赢得了群众好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归侨代表的发言非常感人,表达了归侨赤诚的爱国热情,希望在兰的华侨侨眷能将血脉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贵品格传到下一代,代代相传。同时,要发挥华侨侨眷拥有的特殊人脉、特殊资源等优势,为兰州乃至甘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