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榆中县朱家沟村民将兰州拉面推向全国市场
原标题:榆中有个牛肉拉面村
朱家沟村民几十年如一日将兰州拉面推向全国市场
中国甘肃网6月17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首席记者 崔凌云) “从阿拉山口到牡丹江,我们朱家沟村的村民将兰州牛肉拉面的品牌打到了大江南北!”朱家沟村村委会内,马正元这样对记者说道。一个行政村何以有这样的能量,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背靠着兴隆山前山和二龙山,朱家沟村景色宜人、安详宁静。这里是连搭乡的一个行政村,原属榆中县管辖,现由兰州高新区托管。与兰州市其他村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朱家沟是全市唯一一个纯民族村,全村人口近3000人,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常年都不在村里,“都出去开牛肉面馆了,全国各地都有!”马正元如是说。
马正元是朱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人称“兰州的申纪兰”,说起村里的事业,这位连续五届近30年的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侃侃而谈。
“自从包产到户以后,村里人陆续到兰州牛肉面馆学手艺,成了一种自发的氛围。”马正元告诉记者,学习牛肉面手艺很快便在全村形成一种气候,更加可贵的是,村民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学艺打工,而是带着手艺和仅有的少量工资去了外地,开起了自己的牛肉面馆,当起了老板。
“全村500多户人家,现在有超过400户都在全国各地开着自家的牛肉面馆。可以说,30多年改革开放之路也是朱家沟村村民拓展兰州牛肉面事业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兰州拉面’品牌里面,都有朱家沟村民们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马正元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共有5万多家兰州牛肉面馆,吸纳近56万人就业,年营业额达200多亿。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一批创业者,朱家沟村民不仅响亮打出了“兰州拉面”的品牌,而且以开放的胸怀将自己挣到的第一桶金借出去,“一门带一门、一户帮一户”,带动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一起走出去,开创属于整个朱家沟村的拉面事业。经过30年的发展,便回到了本文开头马正元讲的“从阿拉山口到牡丹江”这样壮阔的市场。对一个地处西北内陆偏僻的山村来说,这的确是一番壮阔的事业!
受邻居们的影响,朱家沟村村民周广林十来岁便走出村庄前往兰州市区学习牛肉拉面技艺,这个聪明又善学的小伙子很快便被一位东北的客商看中,从十六岁这一年走出兰州,前往长春创业。“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迷迷瞪瞪、不辨东西就到了长春,抬头一望除了迷茫还是迷茫。”形容当年第一次出远门的情景时,周广林这样形容自己。
二十年过去了,最初的迷茫已经不再,周广林已经成了当地拉面行业的佼佼者——就在去年,他又投入800多万元买入一处大铺面,继续发展自己的拉面事业。
如今,每到年节,朱家沟村格外热闹,一代一代从这里走出去的“拉面老板”们都要回到家乡,交流过去一年自己在某个城市的生意,探讨来年如何让大家的拉面生意做得更大更好。从某种角度而言,朱家沟村民们相互帮扶,在各地多城开起数百家牛肉面馆,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连锁”经营。
“牛肉面让朱家沟村尝到了甜头,看着这一产业在全国遍地开花,自己发自内心的自豪。”马正元书记希望更多的兰州人能够带着拉面手艺走出去,到天南海北去创业,让兰州牛肉面的名气扬得更大。
为此,他也建议市县各级政府能够像青海化隆县一样,对在外地创业的本地牛肉面群众给予政策支持,给创业者助一份力、鼓一把劲。
拉面带给村里的效应不光体现在牛肉面本身,还延伸到全村经济格局的变化。人出去了,种田的劳力缺乏了,部分田地荒芜了。针对这一现状,马书记和村上一班人合计,借助东部科技新城开发的地缘优势,引进了兰州科技街的甘肃鼎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来村里参与农业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期流转村里土地1000多亩,规模化种植党参等中药材,每亩地给村民带来900元的流转收入,留守在村里的中老年村民又被公司聘来操持田间农活,每天净收入可达80元。
马书记说,青壮年农民闯天下挣钱,土地流转和中老年农民在家门口挣钱,这一里一外的“双收入”,让每一个村民都乐在心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朱家沟村还与有关企业达成协议,将依托背靠兴隆山的特殊绿色生态优势,打造朱家沟村绿色生态体验园项目。这一项目正在进行初步规划设计,建成后,将与村里现有的人文资源——杨静仁故居等,共同形成兰州的一处民族特色后花园。
值得期待的是,对口朱家沟村的联扶单位——兰州市政府研究室,目前正在结合该村作为全市唯一纯民族村的实际,对照刚刚下发的省委"1+17"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进一步问需于村、问需于民,与村两委班子坐在一条板凳上,立足开展智力帮扶,就建设村民族幼儿园、虚拟养老院、绿色生态体验园等项目,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力争把朱家沟村打造成民族聚居的小康示范村。
一碗兰州拉面,“拉”出了最初的生计、“拉”出了集体的事业,“拉”出了小康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