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原标题:我市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中国甘肃网7月22日讯 据武威日报报道(记者 赵小燕 张志华)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特色林果基地总规模达到155.58万亩,提前实现了市上规划的“到2016年全市特色林果业达到150万亩,人均1亩经济林”的目标。这是继去年底全市设施农牧业提前2年实现户均2亩棚的目标之后,我市持续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民收入近60%来自主体生产模式,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至去年底,全市设施农牧业达到78.7万亩,户均达到2.28亩;今年,全市新开工建设4.15万亩。武威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古浪绿洲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势崛起。至今年5月底,全市特色林果基地总规模达到155.5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亩,万亩以上乡镇57个、千亩以上村573个。打造了民勤县蔡旗乡蔡旗村、凉州区西营镇前兴村、古浪县泗水镇上四坝村等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亮点,建立了一批市级示范基地、县区级示范园、村级示范点,扶持了一批示范村、示范户。
设施农牧业的规模发展和提质增效催生了“效益之花”。凉州区成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肉牛产业示范县;民勤县成了“中国肉羊之乡”、全省肉羊产业大县、肉羊产业示范县;古浪县成了全省肉羊产业大县、草地农业试点县;天祝县成了全省肉羊产业大县、肉羊产业示范县。我市设施农牧业实现了农业发展从“单一”到“多元”,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推向一个全新境界。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108个,累计达到2973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0.13万户,累计达到12.77万户。全市牛、羊、猪、鸡存栏量分别达91.8万头、595.3万只、122.5万头、692.4万只;出栏量分别达13.4万头、218.6万只、107.1万头、262.2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36万吨、2.94万吨、0.91万吨;獭兔饲养量达到50.52万只。2014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7.95万亩,亩均收益达到1.6万元左右,高的达到4万元以上。凉州区被列为北方大中城市冬春淡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我市不断优化特色林果业布局,联村跨乡连片规模栽植特色林果,由川区向沙区和沿山冷凉灌区延伸,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由规模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型,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为使主体生产模式健康有序发展,我市着力打造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实现了技术服务全覆盖。同时,抢抓政策机遇,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惠农贷款发放力度,形成了全覆盖、广对接、深融入的普惠金融“武威模式”,全力支持全市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在培育壮大农业产业的同时,我市加快推进“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引进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名优品牌,实现龙头企业与农产品资源的高位“嫁接”,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吸纳农户入股经营、为农户提供技术和仓储服务等形式,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对接度。至今年6月,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3家;果蔬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黄羊工业园区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武威工业园区、民勤城东工业集聚区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同时,我市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骨干批发市场改造、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市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6个,有效使用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食品89个、有机食品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编制《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试行)》,加快推进外向型农业基地建设,在日光温室连片示范点、养殖小区和连片特色林果示范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抢抓建设甘肃国际陆港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