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机关报出面救市,政府“节操”洒了一地

17.07.2014  16:46

  15日,江苏常州市的市委机关报《常州日报》在其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我市目前已到购房好时机》一文,文中援引常州及江苏多方数据,并以业内人士观点称“我市房价已无下降空间,近期是购房好时机”。(7月15日人民网)

  对此,“人民房评”认为,常州日报作为地方政府党报,竟然在头版头条发文号召市民买房,称是最佳买房时机。这种“救市”之举,实属没有节操的行为。

  来自官媒的批评之声,既符合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既定立场,也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政府变相救市行为的反对态度。但是,房地产市场时至今日,对地方政府来说,已经形成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局面。如果认为地方政府党报号召市民买房是没有节操的行为,其有失节操的地方,似乎也仅仅在于由政府出面的大张旗鼓。像呼和浩特等一些城市宣布放开了限购,是不是就成了很体面的救市行为?

  客观地说,当地方政府卷入房地产利益链中,已经很难界定“节操”的界限。所谓政府救市行为有失节操,是把地方政府当成房地产市场“裁判员”角色的。而事实上,在房地产这场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场博弈的结果,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如果地方政府成了房地产这块“大蛋糕”的“面粉商”是有操守的,那么,“面粉商”为“蛋糕商”吆喝几句,也符合营销基本方式。若说“没有节操”,也不是在这个环节上。

  诚然,除了“节操”,还有什么合适的字眼来评判相关地方政府在救市上的迫不及待?然而,相关地方政府今天的“没有节操”,可能就是长期依赖土地财政形成的“”。就常州而言,“人民房评”指出,“长期以来,常州就是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的市场代表。从2006年以来,每次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常州都是重灾区。归根到底,是地方政府卖地规模太大,城镇化人口规模跟不上房子供应量。”此时此刻,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此情此景,常州市政府怎么可能坐得住?

  然而,从呼和浩特等一些城市宣布放开了限购来看,救市是难以避免了,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其让相关地方政府各显神通,不如在维护“限购”政策积极作用的同时,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规范的调整措施。因为,在“限购令”下,对房价的止涨效果已经基本达到,房地产市场经过这一阶段的冷场,供需双方都已趋于理性,以往的追涨局面不可能再出现。那么,对于像常州这样楼市萎靡、房价止涨的城市,不如给一个明确的说法。否则,有的地方扭扭捏捏,有点地方赤膊上阵,最终调控成了失控。

  因此,用“没有节操”这种类似于道德谴责的批评,实际上还是没有多少约束力的。只有区别对待、因地制宜,让房地产逐步走上真正的市场化轨道。而这种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进一步细化,也可防止对“限购”一窝蜂的决堤,造成反弹式的房价失控。毕竟,希望房地产崩盘只是民众在对高房价望尘莫及下的绝望之词,一旦成为现实,引发的后果谁能幸免?

  文/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