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升温:书画家用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书画家如何用好市场这把“双刃剑”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为书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他们无需再为吃喝犯愁。然而,市场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有志于艺术的人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也可以让拜金者渐趋堕落—按照某种既定创作模式和艺术风格,批量生产迎合市场的商品。那么,当今书画家,应该怎样用好市场这把“双刃剑”呢?
越受市场追捧 创作越不自由
艺术家要用智慧去处理艺术和市场的关系。从职业角度来说,画家想获得市场的认可,创作必然会受到时代环境和客户的影响,那么不妨把 “人民”当作最大的“客户”,让艺术回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让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个体都能接纳的作品。但是作为一种理想,画家也应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应该耐得住寂寞,因为市场是一把双刃剑,通常是:越被市场高度接受的 “成功”艺术家,其创作反而可能越不自由。
商业化对于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的侵蚀非常严重,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钱”几乎成为衡量艺术价值和一切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艺术商业化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艺术家的“分裂”:在面对全国美展这个“客户”时是一种做法,面对商业市场这个“客户”时是另外一种做法;面对西方这个“客户”时又是一种做法。这样的做法也很正常,因为艺术家是一种职业,需要算计和考量,就像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卖不动,它就会调转方向进行其他试探。
艺术创作受雇主、客户的影响很大。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雇主和客户是教皇、贵族,这些客户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艺术需求,艺术家必须要和他们匹配才能成为大师。当然如果你去深入了解历史,会发现不是所有的西方画家都会有同样的好运气,譬如梵·高、塞尚这些人,在当时都和普通人一样,为柴米油盐而纠结,为籍籍无名而痛苦。可他们没有妥协,没有跟着当时的 “印象派”市场跑,所以才有了承上启下的 “后印象派”大师。而中国的艺术市场 “低俗化”,已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我并不反对市场,我只是反对市场的“低俗化”、“低智化”和 “低技化”,我讨厌缺失历史维度的“应景”之作,反感骗人的“皇帝新衣”。我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艺术创作的任务应当是 “修复”、“重建”,“美”会回来,“技术”会回来,“东方”会回来,“中国当代艺术”将会被重新定义,商业会退回到它应该的位置。据《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