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是精神产品的唯一考量

24.03.2015  05:07

    近日,《解放军报》刊文指出:我国的有些军事题材文艺作品脂粉气掩盖了硝烟味,血性阳刚变成了娘娘腔,女军人描眉画红,男军人耍酷装帅,追逐“韩流”、“日流”,这些言行“雌化”、心智“童化”的作品,怎能培养战士的虎狼之气、铁血情怀?

    军报描述的这个倾向早已明显,如此担忧也早已有之,之所以在担忧声中一直存在甚至增长,因为有票房为证、做底。纯娱乐的,乃至哈韩哈日倾向明显的作品,之前屡有票房佳绩,这似乎提供了一个论据:在经济社会,市场就是硬指标,票房就是硬指标,政府行为,举国体制,也不能强制观众意愿……这个观点是每当主流作品遇冷,或者影视创作者放弃主流作品创作时,客观而堂皇的解释。

    其实,中国的《甲午风云》等电影,直到现在,都可以使观影者热血沸腾,而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制作手法,现在达到或者超越都不难,之所以再无这样的作品出现,和我们一味地以市场、以票房为标准有绝对关系。

    市场是经济社会的客观指标,但不是精神产品的唯一衡量依据。因为市场与作品,作品与观众,向来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如果一方一味地屈从将就,只能使标准由失衡到跌破底线,让灵魂让步于肉体。改变这一点,需要艺术创作中舍得断腕的“壮士”,也需要有保护和扶植“壮士”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是需要自上而下的造就和引领,至少不是到了片子完成再去“剪胸”那么简单。据《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