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眸之金果篇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9月,以质优而走俏国内外市场的静宁苹果刚刚开园,就呈现了售价持续走高的曲线图。直径80毫米的红富士苹果每公斤由上年的7元卖到了9元,净增2元。
作为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十二五”时期,全市果品总产量一路攀升至165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111.5%;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854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73.4%。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将一条直线上升的红色曲线镌刻在近五年平凉的发展版图上。
漂亮曲线的攀升,记录着“十二五”期间平凉果产业蓬勃盎然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见证着平凉发展现代农业、建成全国苹果强市的热切渴望。曲线的背后,是把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责任与担当,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智慧和勇气。
立足优势 持之以恒发展果业
对雷大乡陈局村果农雷建华来说,2015年的秋天收获颇丰。除了家里的苹果卖上了好价钱,他自己还获得了静宁县赛果比赛的特等奖。
这是静宁县连着第五次举办赛果节,也是“十二五”期间的最后一届。为了培树典型,平凉市连年组织开展赛果赛园活动,市、县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真奖实罚,有力推动了果产业快速发展。
平凉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降雨适中,发展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二五”以来,平凉市将果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盯目标,坚持不懈,逐级制定完善果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实行市、县区、乡三级领导和技术干部包点抓园,狠抓年度目标考核,走出了一条以果产业规模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有效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路子。
过去苦脊甲天下的静宁,如今是苹果甲天下。
走进静宁山区,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苹果树,承载着静宁人的小康梦。
“十二五”末,静宁县果品种植面积达101.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68万吨。过去的贫困户靠苹果脱贫致富,捧上了旱涝保收的“金饭碗”。静宁县还突破果树种植的“禁区”,把果树栽到海拔超过1800米的山区,比规定的“禁区”高出了200多米。
静宁县只是平凉市认真实施苹果适宜区全覆盖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平凉市坚持区域规模发展,整村整乡推进,统一建园标准,每年以20万亩以上的速度扩张,建成了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汭河流域两个百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发展果业重点乡镇85个,全市林果面积达267万亩,其中苹果243万亩,挂果园130万亩,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到1.4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