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市区级医院 兰州市将建立市级医疗集团
原标题:《兰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已于近日印发
整合市区级医院 兰州将建立市级医疗集团
记者3月7日从兰州市卫生计生委获悉,《兰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已于近日印发。《规划》指出,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现状主要存在医疗资源布局不均、医疗资源利用失衡、医疗机构学科发展不平衡等八个方面问题。
《规划》还提出了总体目标: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农村建立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乡镇卫生院为骨干、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医疗服务网络。在城市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省市医疗机构为技术支撑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市、区级医院,建立市级医疗集团,加快市级医学临床中心建设,突出专科医院特色。
通过科学规划,使我市医疗服务体系层次清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县区间医疗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到2020年,按全市400万人口计算,每千人口病床数达到4.5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达到3.0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维持在现有水平或略有增高。
八大问题拉低医疗资源“档次”
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现状主要存在八个方面问题。
医疗资源布局不均。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在市区和县城。市区现有医疗资源比较充裕,市区核心区域三级综合医院过于集中,分布不均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和乡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高素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医疗水平较低。
医疗资源利用失衡。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功能定位不准,三级医院等大医院超负荷运转与基层医疗服务资源利用不足现象并存。县级医院承担了大量基层医疗机构可以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乡镇卫生院受到人员、设施、技术等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发挥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骨干作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低水平建设,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功能正常发挥。
医疗机构学科发展不平衡。全市医疗机构以综合医院为主,专科特色不突出,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急需的专业,如儿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烧伤、急救、康复、精神等专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医疗整体水平的发展。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少,博士、硕士研究生比例偏低。
多元化办医水平较低。有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较少,大部分民营医院人员素质较低、流动性大、诊疗水平不高。康复、护理、养老等中间性医疗机构缺失。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尚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乡村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和城市相比处于三低状态,即学历低、技术低、医护人员总数低。农村医护人员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需求。
分组诊疗长效机制还未建立。2015年年初,全市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较低、医疗设施设备落后的客观现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分级诊疗制度还不能满足基层老百姓的需求,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教学、科研等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信息网络不畅通,缺乏联通共享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医改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还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政府投入不足,科学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突出。
榆中皋兰:各建1所二级标准综合医院
关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是结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状况,依据辖区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等情况,分类确定医疗机构的数量。
兰州市现有三级综合医院2所,其中: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规划期内,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眼科、儿科为重点新建业务综合楼,建立眼科、消化两个市级或省内领先的临床医学中心;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扩建新建业务综合楼,建立肝胆胰脾市级或省内领先的临床医学中心,建立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申报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可通过对区级医院的资源整合设置分院或特色突出的临床诊疗中心;政府投入或引入社会资本在兰州新区建设1所三级标准的综合医院。
我市现有二级综合医院19所。规划期内在东部科技新城、皋兰九合新型工业现代园区各建设1所二级标准的综合医院。其他县区属综合医院保持原有性质和规模不变,在规划期内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远郊三县一区综合医院根据辖区内人口变化,可适当扩大单体规模,增加床位。近郊四区综合医院可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市级特色专科分院或特色诊疗临床中心。
公立专科医院将全面升级
规划期内重点鼓励、支持设置儿童专科、眼科专科、五官科专科、口腔专科、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和护理院等专科医院。
我市现有兰州市肺科医院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加挂甘肃省传染病医院牌匾),部分县医院设有传染病区。兰州市肺科医院作为省、市级传染病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应配置健全,功能完善,具备收治各种烈性传染病的能力,规划期内创建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争取国家、省级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科研项目,建成省市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诊治的省市级医学临床中心和医院药学中心,以满足省市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服务的需求。
我市现有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一所精神病医院,规划期内创建三级甲等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建成包括精神病、老年康复、心理康复在内的以精神专科为主的多学科、多功能的专科医院,建成市级或省内领先的精神卫生中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
规划期内,兰州市妇幼保健院通过加大投入,争取政府和国家项目支持异地重建,扩大医院业务用房,拓展业务范围,强化妇幼保健职能,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建成市级妇科腔镜和新生儿重症救治两个市级医学临床中心。依托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眼科的优质资源,以国家项目为依托,建设兰州市儿童医院和兰州市眼科医院,达到二级标准。以现有市级医院五官科人才、设施设备为基础,争取政府和国家项目支持,建设1所二级标准的兰州市五官科专科医院。
我市在规划期内拟增设中间性或医养结合的老年病医院1至2所、康复医院1至2所、护理院1至2所。中间性医疗机构包括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编制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0.30张。
实现基层“120”急救网络全覆盖
兰州市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站分支机构的设置严格按照《甘肃省血站设置规划(2013-2018年)》(甘卫医政发〔2013〕253号)执行。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理条件、人口资源、供血路程和临床用血需求等实际,拟定采血点、储血点和中心血库设置规划,报请省卫生计生委批准和备案后,可设置采血点、储血点和中心血库。
规划期内完成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兰州新区、永登、榆中、皋兰急救中心(站)项目建设,统一纳入省“120”调度系统管理,实现基层“120”急救网络全覆盖;在兰州市已设置的省“120”急救中心分站,保持现有规模不变,持续按标准化建设提升,统一接受省“120”急救中心调度;各县(区)中医医院应设急诊科、卫生院应设急救室,配备急救设备、人员,进一步完善“120”急救体系网络。结合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建成全市联网的医疗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