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五大举措—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树牢“四个意识”,特别是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甘肃工作“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批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理念,全面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张掖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规划》编制工作,6县(区)规划已通过省环保厅的评审和本级人大审定并公布实施,市级规划正在积极申请生态环境部组织评审。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53个,省级生态村21个,位居全省第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体系中的17项约束性指标,我市已达标16项,仅有1项“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经努力可以达标; 19项参考性指标,我市已达标17项,2项经过努力后可以达标。采取五大措施是:
一、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全力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科学划定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明确功能区布局划分,综合调控各类开发需求,控制开发强度。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负面清单,制定涉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山丹、民乐、肃南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五大类64小类负面清单,明确提出管控要求,严格限制不具备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开发管制的项目和产业准入。二是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六个工业园区,实施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项目建设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严格控制城镇空间,对开发强度进行刚性约束,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用地比例,促进产城融合和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探索和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甘肃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施方案》要求,统筹考虑全市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情况,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保护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国家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其它各类保护地,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构筑起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的“骨架”和“底盘”,最大限度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四是稳步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制定出台《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从管理体制、综合治理、协调发展、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推进落实措施。积极争取祁连山国家公园专项建设资金1.2 亿元,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核。
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一是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取向,大力压缩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资源依赖性小的产业,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循环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26.5∶34.8∶38.7调整为2017年的25.03∶24.11∶50.86,三产占比提高12.16个百分点,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协调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将全市作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全方位、一体化打造,全市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标准化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分别达到21万亩、317万亩,“三品一标”产品达到209个。坚持“生态优先、定位高端、企业为主”的思路,加快建设总面积12.7万亩的戈壁农业产业带。大力推广“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促进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产生的废料在三个产业间双向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已形成100万亩玉米制种、80万亩蔬菜、100万头奶肉牛、6万吨食用菌产业规模。三是稳步推进生态工业。坚持绿色、循环、高端取向,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以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省级工业园区的“2+4”园区为基本载体,以“两新一特”为产业体系,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根本动力,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工业,打造特色优势突出、产业协调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以水电、风电、光电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钨钼合金、复合建筑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肉牛、马铃薯、番茄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鲜乳加工、高原生态科技创业产业等一批重大生态工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坚持以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推进全域旅游和融合发展为根本动力,以延链补链产业项目建设为发力重点,着力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医养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6家、位居全省第一,丹霞景区跻身全国百万人次大景区行列、5A级创建工作具备验收条件,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近2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7亿元,实现就业5万多人,被确定为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和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张掖旅游成为推动转型发展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
三、促进资源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一是扎实推进节能工作。建立节能管理制度体系,健全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将指标完成与措施、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日常监督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靠实责任主体,加大“六大领域”节能管理,全市节能工作扎实推进。二是深入推进污染减排。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考核制度、将总量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层层细化分解减排任务、使减排目标任务真正落实到企业、工程项目、具体责任人,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局面。三是全面启动温室气体控排。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以加快低碳能源发展、培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低碳建设、促进区域低碳协调发展为重点,印发《张掖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分类别制定考核评估办法强化考核,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机制、新途径,着力建设以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服务业和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出台循环经济方面的发展规划、统计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建立了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五是持续强化资源节约。推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17.53万亩,保护比例达到80.34%,划定成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复核,并受到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通报表扬。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及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工作方案,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
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成效显著。把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全市最紧迫、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批示精神及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集中力量攻坚,全面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由我市负责整改的171项问题全面完成现场整治任务,保护区范围内矿山探采项目全面关停,开发性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停止,水电站生态基流下泄监控实现全覆盖,核心区149户农牧民搬迁工作全面完成,祁连山生态系统重建有序推进。二是全面整改整治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坚决关停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所有生产经营项目,有序退出实验区内经营项目。按照逐点核实、整改销号的要求,环保部三轮卫星遥感监测反馈并经核查认定的222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完成投资1.14亿元,总投资2.2亿元的湿地保护与治理、转移转产项目顺利实施,湿地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调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工程。全面启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转四退四增强”行动计划,成功申报获批总投资52.6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到位中央、省级支持资金17.8亿元,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黑河沿岸防护林、黑臭水体治理等56项工程。同时,紧盯“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建设、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补奖等重大生态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四是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以控煤控烟控尘、改炕改灶改暖为重点的大气污染专项治理,以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为重点的水污染专项治理,以实现达标排放为目标的企业污染专项治理,以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减量化为重点的土壤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示范创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持续改善。2017年张掖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5,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从2016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地表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中,绿色发展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和公共满意程度均位居全省第三。五是着力提升综合监管水平。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单位合作,运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信息技术,构建“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保信息监控系统和智慧水务监控系统,形成“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格局。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修订完善《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权重,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实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评价、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二是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印发《张掖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高山草甸及雪山、冻土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三是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省审计厅对张掖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了离任审计,抽查了市国土、水务、环保等12个市直相关部门和甘州、民乐等4个县(区),重点审计祁连山和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情况。四是认真编制祁连山地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定《张掖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建立由统计部门组织协调督导、资源主管部门主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目前祁连山地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市、县(区)填报上报工作已完成,进入省级部门评审阶段。五是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结合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肃南县康乐镇先行试点,对1991平方公里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全要素调查和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充分调动权益主体监管保护的积极性,促其守好“自留地”、看好“责任田”。六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执法监管。成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完善公安环保支队力量,建立公安、环保、林业、水务、国土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会商处置和案件移送制度,打好行业部门联合执法“组合拳”,加大对重大环境污染违法案件的综合惩处力度,形成了严惩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高压态势。(张掖市环保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