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女兵”创业新风采

18.09.2015  10:59

  她是一名退伍女兵,尽管已经脱下军装,但眉宇间还是透着一股英气,身上仍有那股干练洒脱的气质。

  她是一名“创业标兵”,当年作为当地唯一的退役女兵,她本可以得到政府安置的一份舒心工作,但她选择了创业,从事器乐教学。

  她虽然离开部队已经10年,但她的心从未离开过部队,觉得自己永远是个兵。

  一

  家住嘉峪关市新华街区的于华,5岁就开始学钢琴和手风琴,12岁即考入省艺术学校,15岁被西安音乐学院录取。但因高昂的学费,父母最终放弃了让她继续深造的机会。

  留着些许遗憾,2001年,16岁花样年华的于华通过征兵选拔,带着一丝稚气和懵懂,穿起军装,背着沉重的手风琴走入军营,成为一名文艺兵。之后的岁月里,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部队这所特殊的大学里接受教育,锻炼自己,用行动诠释一名“巾帼女兵”的本色。

  “当兵后悔几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于华这样总结自己5年的军营生活。

  刚进部队,文艺兵和普通兵是没有区别的,一样要进行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于华说,队列、体能、紧急集合等每一样都得经过严格训练考核,一次她的脚肿的穿四十一码的解放鞋,但雨里队列、跑步仍然咬着牙样样不落。

  让于华特别难忘的是2004年。那年,她除了跟着部队演出100多场(次)外,还和六七个人组成文艺小分队,走遍了周边的“小、散、远”基层部队。一次,小分队要去山里的哨所慰问官兵,道路非常崎岖,一路上七八个人手拉着手,非常艰难地来到目的地。看到哨所的3名战士为了迎接她们的到来高兴得敲盆敲碗,于华和队员们热泪盈眶。那天的演出于华格外尽心,除规定节目外,又多演奏了几首乐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是那么可爱,我爱他们。”于华说。

  一场场演出,使于华与驻地官兵结下了深厚友情。“她那时年龄算是小的,可会针线活儿,战士们衣服、被褥破了,她就悄悄给缝补上。”于华的战友赵伟峰说。

  这一年,于华也收获了喜悦。她通过部队选送,经过市里和省上层层选拔,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推文艺新人大赛”,荣获大赛“全国十佳奖”及器乐组优秀奖,并因此荣立三等功。

  “我最美好的青春在部队度过,同时我也从部队学到了很多,比如,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认真、执著的品格,不低头、不退缩的倔强。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这种品格,永葆军人本色。”于华说。

  二

  2005年12月,于华结束了军旅生涯,毅然响应政府号召,选择自主创业。

  由于父母双双离岗,家中还有一个病重的姐姐,没有创业资金。和父母商量后,她决定做自己的老本行,从事器乐教育工作。

  于华从家中腾出一个小房间做教室,并着手招收学生。但3年时间仅招来3名学生。“起初,感到非常绝望,想到过放弃,可一想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我就咬牙坚持,更加努力地教好每个学生。”于华说。她认真教学,合理收费,逐渐得到了学生家长和亲朋好友的认可,在良好的口碑下,前来找于华学琴的孩子渐渐多起来,目前已有30多名,她还兼职部分学校的钢琴教师。

  “现在好了,我圆了自己的创业梦。”于华笑道,“每周的课排得满满当当,只有周三下午有点空儿。”

  “于华退役后,不给政府增加负担,选择自谋职业,她‘较真’的军人本色,为我们妇女树立了榜样。”新华社区妇联主席陶静说。

  三

  今年“八一”前夕的一天,于华正在给孩子上课,突然接到部队电话,让她给官兵排练庆祝建军节的合唱节目。她犹豫片刻,拨通孩子家长的电话,说保证本周将孩子的课补上。之后,她将孩子托付给父母照看,下楼直奔军营。

  当时正是酷暑天气,戈壁滩上的阳光无遮无拦,能将人烤化。于华背着手风琴走进帐篷,里面闷热难耐。她索性请等待的几十名官兵走出帐篷,站在太阳底下排练。就这样,从下午3点多开始,从伴奏合拍,到把每个人的手势起落、眼神表情都排练到位,已是天黑。“我把合唱中的要领、注意细节、身体动作都录在了手机中,你们明天对照继续练习,后天我过来看。”于华安顿完才驱车回家。

  对于于华来说,虽然已经退役10年,但她的心并未走远,每年春节、“八一”部队的节目排练、演出她是一定要去的。“每当听到那些熟悉的军歌,看到战士们整齐的队列和绿色的军装,总是能让我热血沸腾。”于华说。

  “遇到大型演出,她总是随叫随到,从不计报酬,不仅伴奏、排练,多才多艺的她还客串角色演出。”驻地部队官兵这样评价她。她用一片真情,与一批又一批的驻地部队官兵结下了深厚友谊,许多退伍老兵一直与她保持着联系,每每在人生、事业上有了进步,都会向她报喜。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于长占仍然将女儿在部队时获得的荣誉证书珍藏着,他骄傲地说:“部队培养了女儿,我们一家人永远和部队心连心。”(记者 曹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