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背后的中国智慧与力量
中国兰州网12月14日消息 世界目光聚焦巴黎。当地时间12日晚,有关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安排的《巴黎协定》终于破壳而出。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3天、近200个缔约方,催生《巴黎协定》的谈判密集而艰苦。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与中国智慧,为大会成功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贡献中国智慧
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也要引领未来。正基于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时对巴黎协定提出了四点建议: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
这些建议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既坚持原则,又体现灵活,既勾勒出聚同化异、相向而行的现实路径,也包含着标本兼治、绿色发展的长远谋划,因而得到广泛支持和赞同。
“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国际社会深入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正用自己的行动与智慧,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带路”——探索一个可资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向生态文明转型。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既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积淀,更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认识上的飞跃。
为全球做表率
法国作家雨果说:“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中国正是以最大的决心、最高的智慧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中国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见的力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如今,中国已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国在巴黎大会召开前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这些做法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不久前在一个记者会上回答“哪个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可称榜样”时点名提到了中国。她说,中国采取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行动,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
除此之外,中国还为南南气候合作增添动力。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大会上进一步宣布,2016年将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气候变化全球行动的进程。
凝聚各方共识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推动全球携手共进,凝聚各方共识,中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介绍说,巴黎大会前,中国与美国、法国、印度、巴西等主要经济体分别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多个联合声明,气候谈判中的法律约束力、资金、力度等焦点问题在这些联合声明中都有描述,这为巴黎大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大会伊始,习近平主席同其他与会领导人坦诚、务实沟通协调,引导各方着眼大局、坚定信心、相向而行,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对各方关切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基本原则依然有效,同时应推进合作共赢,各尽其能共同应对挑战,发达国家尤其应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义务。这些主张巩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基石。
在大会闭幕前夕,习近平主席还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表达了达成协议的强烈政治意愿。大会期间,中方团队本着负责任、合作精神和建设性态度参与谈判,为促成《巴黎协定》达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本次大会上,在与各国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中国为推动达成协定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中国始终坚持协定是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加强行动的阶段性成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最终达成的协定也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记者杨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