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兴奋盼来中国大单

20.05.2015  05:18

19日,李克强抵达巴西利亚对巴西进行正式访问。新华社照片

    据《环球时报》报道“国家近来有点喘不上气,政府财政亏空,无力实施重要投资,中国资金来得非常关键。”巴西学者鲍曼的评价代表了该国舆论对中巴大单的期待。当地时间19日,首次访问拉美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四国之行的第一站巴西利亚与巴西总统罗塞夫会谈,双方见证一系列重要合作项目的签署。巴西将举办2016年奥运会,但近年增长乏力让该国面临不少困难,他们把来自中国的合作视做“雪中送炭”。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却仍戴着陈旧的老花镜,宣扬“美国后院成为中国后花园”的老套故事。渴望扩大合作的拉美显然对这种论调不感冒,巴西副外长利马表示,看不到中国在拉美更多样的投资有什么“隐藏动机”。

    A

    巴西看重李克强来访

    当地时间19日上午,巴西总统罗塞夫在巴西利亚总统府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到访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美联社报道称,巴西是李克强拉美之行的第一站,访巴期间两国将宣布巨额投资项目和贸易协议。之后,李克强还将访问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

    法新社19日称,在巴西为明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做最后准备之际,李克强带着大约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对巴西为期3天的访问。李克强19日与罗塞夫总统会谈,对于后者而言,中国的巨额投资意义重大,因为巴西已经连续5年增长乏力,与此同时通胀高企。中国领导人随后将前往里约热内卢,考察中国在当地的投资项目。这座城市将于2016年8月举办南美首届奥运会。

    巴西国内对与中国的合作更是期待。巴外交部负责政治事务的第二副外长利马一早就向媒体透露,中国企业感兴趣的投资项目总额达533亿美元,涉及公路、铁路、钢铁、电力、矿山等多个领域。访问期间中巴将签署36份协议。巴西各大媒体对李克强来访的报道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环球报》评论说,巴西非常欢迎中国总理的到来,这将进一步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也给巴西经济注入活力。《圣保罗州报》称,一年内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先后访问巴西,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中巴关系的重视。巴西国家通讯社称,期待同中国一系列协议的签署,文章特别提到巴西期望尽快实现对华出口牛肉:“中国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恢复对巴西牛肉的进口无疑是给巴西人提前送上2016年的圣诞礼物”。

    “对巴西人而言,中国资金涌入的时机好得不能再好了。”美国广播公司19日称,目前拉美大陆正感受到中国需求减少的痛苦,美国波士顿大学中拉关系专家加拉格尔说:“我们正进入一个不同的时代,因为中国经济正转向以消费为基础,正在放缓,因此商品价格下降。”报道称,巴西经济今年预计缩水1%。巴西国际事务专家雷纳托·鲍曼说,巴西更愿意自己筹办大项目,但国家近来有点“喘不上气”,中国资金来得非常关键。

    “中国‘第二代投资’正在进行”,法新社援引利马的话说,相比“第一代投资”主要是进行原材料贸易,中国现在更聚焦重工业和基础设施。此次访问中,一项协商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中方出资100亿美元,修建长达5000公里、连接巴西桑托斯港和秘鲁太平洋港口伊洛的两洋铁路。《澳大利亚人报》称,李克强一直积极向全世界推销中国的高铁,并为中国资金充足的制造企业搭建海外机会。中方预计将签署协议,就修建穿越安第斯山脉、连接巴西农业带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铁路进行可行性研究。该工程旨在降低巴西对华出口的运输成本。中拉合作正在走向全面繁荣的快车道。

    B

    美国后院成中国后花园

    每次中拉走近,西方都会冒出一些类似“巨龙进入山姆大叔后院”的酸调子,这次也不例外。法新社在报道中援引一名商业人士的话称:“美国的后院正成为中国的后花园——不仅在巴西,而是在整个拉丁美洲。”报道还称,中国一直在稳步构建与向来是“美国后院”的南美的关系。今年早些时候,北京举办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接待了30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领导人。英国《金融时报》在文中称,在一度被视为美国“后院”的拉美,中国日益增加的影响力被部分人视为对“门罗主义”的挑战。

    英国《每日电讯报》19日称,此次访问凸显中国在素来被视为“美国后院”的拉美地区作用增强。中国领导人今年1月曾承诺未来10年在该地区投资2500亿美元,以换取委内瑞拉的石油、巴西的铁矿石和秘鲁的铜矿。中国许诺的投资能兑现多少也存在疑虑,巴西一名经济评论员说:“此前许多协议签署之后再无下文,我们需要克制这种快感,没有一个国家大到足以以一己之力解决巴西的所有问题。”奥地利《标准报》称,中国和拉美的接近是多极世界秩序的象征,美国在拉美的强硬政策并不总是受到欢迎,中国的合作受到欢迎,欧洲在拉美渐渐失去影响力。

    “南美大陆被中国五星红旗覆盖”,韩国《首尔经济》19日的说法更显夸张。文章称,随着中国资本大举进入拉美,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引发美国强烈的危机感。因为拉美国家对中国经济依存度越高,意味着美国在本地的霸权越发生动摇。

    “中国与拉美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进行的正常国家间交往。西方媒体上的一些声音反映了有人仍然抱着冷战思维,把中国与拉美的合作看作是中美之间的零和游戏。”中国社科院拉美问题专家曾钢19日说,中国同拉美加强关系,与美国的利益并不冲突。时代在发展,拉美国家同样需要发展。美国现阶段可能没有新的项目和大规模计划与拉美加强合作,但是拉美现阶段有这个需求。而且中国与拉美的合作并不妨碍美国的利益,因为合作领域不一样,中国没有挤压其他国家与拉美合作的空间。

    “中国投资拉美有利各方”,“巴西今日商业”网站18日称,中国在素被视为“美国后院”的拉美的活动引发某些西方观察者的地缘政治关切。但中拉关系主要建筑在经济利益基础上,并成为地区发展的驱动器。在本地区与中国多边合作有利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当被问到中国在巴西投入巨资的动机以及中国在拉美影响增强的风险时,巴西外交部副外长利马说,看不到中国在巴西和拉美更多样的投资有什么“隐藏动机”。

    C

    中国领导人“直面全球挑战

    虽然经贸大单备受关注,但这次中拉走近绝非仅停留在经贸上。李克强18日下午乘专机抵达巴西利亚后表示,期待通过此次拉美之行,进一步密切中拉交流,巩固传统友谊,推动产能合作,促进双向贸易投资,打造中拉全方位互利合作升级版。

    分析人士注意到,在李克强访问巴西几天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访问了俄罗斯,双方签署250亿美元合作协议;随后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双方签署220亿美元大单。美国彭博社称,李克强对巴西的访问使得中国领导人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金砖四国循环”。俄罗斯卫星网称,俄专家认为,中国与巴西合作的加强最终也将有助于加强金砖国家作为世界经济集团的地位,李克强的访问再次证实了金砖国家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习近平和李克强直面全球挑战”,香港《南华早报》日前以此为题刊发社论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迅速成为中国出访最多的领导人。每隔一月,其中一人便踏上海外之旅,出席会议,签署协议,或者推销本国。中国外交政策已显著改变,变得更加积极,争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地缘政治和经济学正在驱动这种新的路线。现在的世界已与奉行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格言的时代不同,中国20年来两位数的增长已经结束,经济放缓,出口和投资下滑。加之世界经济危机和复苏乏力、美国重返亚太、日本民族主义复活、安全威胁、美国影响衰落等引发各种重新评估。李克强这次拉美访问国的选择着眼于合作与机遇,致力于输出产能,同时促进原材料和粮食进口,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点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19日说,原来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随着几十年来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我们正在往高端走。过去我们依靠的是发达国家,我们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然后生产产品,把产品卖给发达国家。现在我们要把一部分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因为现在我们劳动力优势已经不大。现在我们开放的对象不一样,我们要进入发展中国家,建立一种投资关系。这其实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变化,这也是产业链的转移,中国主动意识到需要应对这种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