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林改成果,礼县从服务入手

17.11.2014  11:3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确权到户任务基本完成,后续工作如何推进?建平台、创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甘肃省礼县探索出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不断将林权配套改革推向深入。

礼县有集体林地152.4213万亩,其中纳入林改的集体林地116.38万亩。礼县搭建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规范林地流转。目前,全县共流转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26.95万亩,占林改总面积的23.16%,涉及13个乡镇45个行政村的7019户,流转金额达829万元。

通过林地流转,林地等生产要素向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集中,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搭建平台,搞好综合服务

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林权配套改革目标明确。以搭建林权流转平台为抓手,礼县积极推进林权配套改革。2011年2月,礼县成立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林业产权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科技与法律咨询服务3个平台,以及林权管理、林业综合服务、林地林木收储及林业抵押贷款、林业咨询服务和信息发布、木材及林产品交易5个服务窗口,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利用新闻媒体、农村信息网、宣传橱窗以及大小会议,向林农宣传林地流转的意义和各项扶持政策,倡导自愿、平等、公开、依法的林地流转。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林农对林地流转的后顾之忧消除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涌向林业。从部门办林业到社会办林业,改变正在礼县悄然发生。

创新机制,规范流转秩序

随着林权的进一步明晰,礼县租山造林、合股造林的现象不断增多,林地流转开始活跃起来。

如何确保“”而不乱?礼县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加以规范。

建立林地流转前审核制度,礼县规定林地流转前,先由乡镇林业工作部门审查,再上报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审核,流转协议上签署林地性质。建立林权变更登记制度,对流转的山林,凡是需要变更林权证的,由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宗地属性和权利人的核查,特别是集体林地的流转,只有材料齐全、流转协议合法、程序到位才能依法进行林权变更登记。建立林地流转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依法转让。礼县明确,森林资源流转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公开发布流转信息,并进行为期10天的公告,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进行交易;不具备公开拍卖、招标条件的,由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持,采取竞争性谈判、协商等方式进行。拍卖价格低于评估底价的,重新组织招标。

为加强对林权流转的全程监管,防止林地用途、性质改变,礼县建立了林地流转林权变更档案;还出台了《集体林权流转实施细则》和《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明确流转原则、程序、范围和操作流程,引导林木所有权和林地经营权以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进行有序流转,有效遏制了不规范的林地流转行为。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发展

推进配套改革试点,探索林业发展新模式,礼县以典型示范来带动规模发展。2011年,礼县将马河乡八庙村1035亩宜林地流转给北京中晟林业投资有限公司,用于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流转林地的农户由中晟公司每亩每年补偿30元。

通过典型示范后,礼县秦林林业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入资金7786万元,在固城乡、永坪乡、石桥镇等10乡镇35个行政村流转林地22.8万亩;同时,购置挖机、铲车、旋耕机、拖拉机、皮卡车等生产设备,开展规模化经营,收效良好。

上联县、下联村,礼县建立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为巩固林改成果、规范林权交易、盘活森林资产营造了良好环境,不仅加快了荒山绿化步伐、提高了林地效益,而且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林农收入、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