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指导线须兼顾宏观经济与现实民生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3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其中基准线平均在12%左右,这一水平相比去年有明显下降。在已发布工资指导线的23个省份中,河南和新疆的基准线最高,均为15%。基准线最低的广东省为9%,比去年的10.5%下降1.5个百分点,是目前唯一基准线低于10%的地区。(12月11日《经济参考报》)
工资指导线维持在合理水平,不仅让劳动者对工资增长预期有合理的参照标准,也对企业兼顾营收利润和保障职工权益提供了理性标准。这些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年提升,各地发布的工资指导线也是逐年提高。这说明,地方政府与劳资双方在市场逻辑下,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博弈平衡。简言之,这是权力层与市场方在宏观经济运行节奏下达成的共识。
各地工资指导线,是动态调整的,即随时与市场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共振而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良好,政府就会适当调整工资指导线,让企业员工享受到宏观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反言之,若宏观经济趋势下行,市场环境恶劣,微观民生也会受到影响。
2014年到了年终岁尾,宏观经济运行已经毫无悬念:下行趋势已定。新常态语境下,宏观经济增长基本面在下调区间内(7.5%)——有媒体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来年经济增长下调至7%。在此情势下,各地下调工资指导线,自然符合宏观经济逻辑。
经济理论和生活常识,并非隔膜无关,而是密切相关。锅里满碗里才多——国富与民有的辩证关系大致如是。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工资指导线制定的参照,是一套由多项指标构成的复杂系统。即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刘学民所言,除了依据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物价上涨等因素,同时也综合考虑失业、劳动力市场价格、人工成本等相关因素。2014年多地均下调工资指导线,反映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地普遍出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且利润空间缩小的现实情况。
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涨1.4%。这是继2009年11月同比涨幅0.6%以来的最低CPI月度涨幅,创5年来新低。与此同时,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5%,追平了去年6月的低点。
这意味着,中国迎来了低通胀期——有些海外机构则认为中国面临着和欧洲及日本一样的严重通缩。在此期间内,物价水平较低,是价格改革和税率调整的良好契机。加之不久前央行突然的“不对称降息”,亦凸显工资指导线下调的现实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工资指导线也并非一体下调,而且下调幅度各异。这也符合各省市区发展情况的不同,东部发达地区由于工资基数高,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难度较大,因而工资指导线下调幅度较大,如广东。相反,中西部地区虽然也遭遇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但处于后发优势中,而且在承接来自发达经济的资金和产业转移,因而面临着宏观经济低潮下的发展机遇。在当地工资水平较低的基数下,工资指导线提升幅度相对较高。
需要指出的是,宏观经济下行和工资指导线下调,并不意味着让民众过苦日子。因为,这一境况恰恰是宏观经济调整的良好时机,既往过热过虚的经济政策和不合时宜的财税体制,正好予以改革更新,以便让宏观经济运行得更合理更有序。同时,也让一些民生困扰得到制度化解决,如社会保障、投资创富、就业入学等等。
工作其实并不需要看不见的数字化收入高增长,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和体味得到的现实幸福——如果房价再低一点,上学就业再好一点,养老看病更安心一点……即使工资指导线下调了,公众也会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