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被我校聘为客座教授

23.11.2015  11:37

俞树荣副校长为王梦恕院士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王梦恕院士作学术报告


报告会现场

    11月19日下午,著名隧道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逸夫科技馆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学校俞树荣副校长为王梦恕院士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对王梦恕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王院士今后为我校的发展多提宝贵建议。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韩建平教授主持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中铁二十一局、甘肃路桥集团、甘肃路桥投资有限公司、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及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相关专业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300余人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王梦恕院士从当前中国铁路的现状出发,阐述中国是世界隧道和地下工程最多、发展最快、水文地质及结构形式最复杂的国家,讲述了高速铁路修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我国铁路规划和发展,并对隧道及地下工程面临的十大技术领域做了系统阐述。他指出,我国面临六大难题:人口膨胀、水资源紧缺、世界能源紧张、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这六大难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寿命,中国再过6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延续多少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发展铁路快速交通体系,发展城际铁路高速体系,发展城市地铁交通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轨道交通也是属于低碳交通的范畴,尽快调整运输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每个学科、每个产业都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对六大难题的挑战。王梦恕院士还指出,城市共同沟的修建,地下铁道、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地下商业街、娱乐场所等都在进行设计施工,但很少统筹。城市地下设施很多,谁占什么标高,也需要技术立法,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贯穿在当前地下工程的设计中。

    王院士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的责任,其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进一步开发:空间资源、地下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发扬四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敢于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努力建立科技平台和创新平台。

    王梦恕院士的报告高屋建瓴,全面、系统、深入,特别是贯穿其中的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深关切,给与会全体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梦恕院士简介:

    1938年出生于河南温县。1961年9月于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桥隧系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1965年4月获硕士学位后分配到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而后三十余年从事隧道工程施工与科研工作,晋升为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第9届全国人大代表。并着手筹建国家级隧道工程研究中心。兼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铁道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贡献:

    1.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并首次在大瑶山隧道应用成  功。目前经国家认定已在全国长大铁路、公路隧道、地下铁道、地下停车场全面推广应用。 

    2.为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修建采用新原理、新方法、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做了大量科学技术攻关工作。提前两年半建成大瑶山隧道,被视为我国铁路隧道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3.主持黄土浅埋地层大跨度新奥法设计、施工试验工程。成果已在全国地下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

    4.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施工配套技术。该方法经济效益显著,为城市地铁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首次应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5.主持完成了应用浅埋暗挖法在北京进行的三拱两柱大跨度车站试验段工程。 

    6.主持了隧道爆破动、静态应力场叠加作用的现场试验,结论已被推广应用。 

    7.完善了浅埋暗挖法综合配套技术,并推广到各个领域。 

    主要获奖: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1993年获首届詹天佑成就奖,1998年获詹天佑大奖,1999年获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功奖励,是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论文及著作:

    先后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主编、参编出版书籍有《铁路隧道新奥法指南》、《隧道施工与机械手册》、《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等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