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工作组赴甘南州调研我校科研项目
8月7日,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彬来到甘南州夏河县牙利吉乡娟犏牛生产示范基地,实地调研了我校承担的全省重点研发计划“高寒牧区乳肉兼用型优良牛生产群体(犏牛)培育项目”实施效果。
调研中,王彬察看了牦牛品种改良、项目带动脱贫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的成效。王彬表示,项目组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针对农牧民养殖需求,制定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开展全程喂饲指导。他强调,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成果在甘南、青海和西藏等地区的转化力度,让更多牧民群众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红利。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黄河上游流域的重要涵养区和甘肃重要的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区,也是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以及全国“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高寒牧区乳肉兼用型优良牛生产群体(犏牛)培育项目”作为甘南州助农脱贫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自2014年开始,在学校副校长余四九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团队成员不懈探索,主要针对牦牛、藏羊、犏雌牛生产性能下降的实际,按照“提质量、增效益,保特色、优品种,调结构、减数量”的原则,筛选出原产于英格兰的小型乳用型黄牛娟姗牛,并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授配当地母牦牛生产娟犏牛后代;同时,运用科学饲养管理、营养平衡调控、冷季补饲等手段,集成示范了一套优质高效的生产模式;此外,通过组建牦牛养殖合作社,引导当地牧民积极参与,提升了高寒牧区犏牛的个体生产水平,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目前,该项目成果得到大力推广。据统计,娟犏雌牛生长发育快,是当地原牦牛体重的1.5-1.8倍,产奶量达8-10倍,肉质也有了保障。由于单个牲畜生产性能的提高,极大减少了养殖数量,也有效减缓了草场承载压力,达到了草蓄平衡和保护黄河生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