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区“233”工作法实现社区矫正有序开展

02.04.2015  15:59

   中国甘肃网4月2日讯  据甘肃法制报报道(通讯员 张晓瑜)天水市秦州区社区矫正工作自2010年10月启动以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抓推进、抓创新、抓规范,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矫治途径逐步拓宽,积极创新建立了“监管、教育、劳动、培训、帮扶”一体的管理服务模式,总结了“233”工作方法,基本实现了“管到位、矫得好、不出事”的管理目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33”工作方法,即“二精”,精细钻研法律法规,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工作依据,避免法律适用中出现错误,并且能直观地向社区服刑人员宣传解读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依法有据地开展;精心分类管理,综合评定每个矫正人员的入矫时间、犯罪原因、犯罪类型、改造表现、再犯罪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将全部社区矫正人员分成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因人施矫。“33”即“三勤”(腿勤多走,手勤多记,口勤多说)、“三清”(基本信息清,思想动态清,活动范围清)。

  通过有效推行“233”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矫正领导机构和执法工作者、基层联络员、帮教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基本达到了“四化”,即程序化,社区矫正中的审前社会调查,社区服刑人员的接管、入矫、矫正、解矫实现了程序化;信息化,依托“智慧司法”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GPS定位管理,实现了社区矫正活动执法记录仪记录、电脑录入、网上抽查;标准化,社区矫正各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制度、流程;规范化,社区矫正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工作业务、队伍建设、内部管理、基础设施、档案管理都按标准严格规范进行。近年来,全区接收的社区服刑人员未发生脱管漏管、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