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斗与和平 ——甘南州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推动化解两村60年草场纠纷(上)

28.10.2014  08:32

    争斗与和平 ——甘南州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推动化解两村60年草场纠纷(上)

     编者按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尼巴村与江车村相邻而居,但却因争夺草场,持续了60年的恩怨纠纷,先后共导致22人死亡、86人受伤。

    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组深入两村扎实开展群众工作,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两村之间的积怨开始化解,安定发展的曙光初步显现。

    60年的仇恨与心结如何解开?未来两村会走上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进“尼江”、感知“尼江”。

    今天起,本报将刊发系列报道《争斗与和平》《眼泪与微笑》《生活与梦想》,讲述关于“尼江”两村从“渐行渐远到越来越近”的故事。

    尼巴和江车的这场争斗,持续了很多年。

    但是,谁都没有胜利。

    无疑,“争斗”是残酷的。亲人的离去,家庭的残破,心灵的创伤,幸福的缺失……无论哪一样,都很沉重。

    为了有限的草场资源,“尼江”两村从最初的通婚结亲演变为反目成仇、相互争斗,但却是越斗越穷、越穷越斗、越斗越乱,就像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横在两村之间。

    解开这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甘南州在历届党委政府工作的基础上,把群众工作作为解决“尼江”问题的根本途径,下决心要彻底消除两村的积怨,实现和谐共处、长治久安。

     拨 雾

    从合作出发,在快到临潭的时候,车向右拐进了一条蜿蜒而寂静的乡村道路,两边青山相对而出,零星的藏族村落,就像静静地躺在山的怀抱一样。

    大家知道,尼巴与江车就在路的前方。

    和同事聊起第一次进入尼巴与江车的心情,她说:“当时还是有些紧张。

    这和甘南州工作组成员刘智勇初到两村的感觉相似。

    大约行驶了50分钟后,我们首先来到了尼巴村。

    尼巴与江车相邻但不相连,穿过尼巴,才能进入江车。

    不知道是不是完全被眼前的秀丽风景所吸引,根本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紧张,相反,倒有着一种久违的舒畅。

    身处在这个青山环绕的藏寨,听着轻风吹动经幡的声音,看着藏族阿妈脸上的微笑,感受着空灵般的气息,一切都那么安静而祥和。

    放眼远处,那山顶上的层层薄雾,更让人感觉如同在飘渺的仙境。

    只不过,这薄雾,也不总是把青山装点得那么美丽。有时候,也会让人难以辨清方向。

    60年的争斗,就像迷雾一样模糊了尼巴、江车两村群众的眼睛,使他们找不到幸福的方向。

    “从我20岁起,草山就成了大家的心病。几十年了,阴影难除。”83岁的道杰热旦老人,回想起两村剑拔弩张、刀尖相向的过往时,眼神中充满着淡淡的忧伤。 这场一开始就迷失了方向的“争斗”,让两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2条鲜活的生命无声陨落。

    “走进尼江两村,我们看到的不是笑容灿烂而是满脸无奈,听到的不是欢声笑语而是唉声叹气,感受到的不是生机勃勃搞发展而是满腔怒火仇怨。”甘南州尼江工作组组长、州委副书记俞成辉说。

    为了拨开笼罩在两村上空和群众心头的迷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甘南州工作组决定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走进每一户群众家里,认真倾听每一个群众的诉求,带着真心、诚心、耐心做工作,为大家提供一个释放怨气的通道。

    然而,长期的历史积怨,让工作组常常是面临怀着一颗热心去、结果却被群众轰出来的尴尬。

    “但是我们坚定信心,一定要取得群众的信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这样,群众逐渐开始接受了我们。”刘智勇说。

    一年多来,刘智勇和县、乡干部跑遍了两村的每一个角落,听取诉求没有漏掉一户。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很多群众,他们愿意坐下来谈,都表示不希望再走过去相互争斗的老路。

    对于工作组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迷雾被渐渐拨开,让两村群众看到了新的选择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