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边:并不沉寂的村庄

16.10.2015  15:34

  作者|定平

  崖边村一直默默无闻地蜗居在通渭西南的山旮旯里,黄土地上特有的十年九旱,似乎对崖边人来得更为真切。但严酷的自然生产生活条件,并没有压垮崖边人,他们硬是坚韧地在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活了下来。

  三西扶贫建设、省委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17”政策,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崖边村以及和她一样干涸的土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脱贫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加速迈向小康社会。

  随着全省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通渭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喜人变化: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山间,一座座砖瓦房拔地而起,一排排养殖小区齐整有序,一个个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群众生活日渐丰盈,真正成为坐落在绿树青山之间的美丽乡村。

  崖边村群众无疑也感受到了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喜人变化。这几年,在党的惠民政策扶持下,在帮扶部门和县乡干部帮扶下,崖边人迎难而上、挑战贫困,村庄和村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7年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修梯田、调结构、建牛棚、兴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特别是2012年以来,实施了通畅工程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危旧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两免一补”、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落地生根,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村级党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派驻大学生村官和帮扶工作队、精选村两委成员,增强致富带动能力。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双垄沟播全膜玉米和中药材等致富增收产业,引进甘肃中天公司,开展双联活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药材种植,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达到4358元。2015年,全村全膜玉米890亩、中药材2700亩、马铃薯565亩,现有养牛户71户112头、养羊户103户1120只,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改善,乡风文明,邻里和谐,建设小康社会信心饱满。崖边,是陇中许许多多村庄实现赶超发展的缩影。

  崖边村的变迁,除了他们秉承“三苦”精神外,还蕴含了中华民族骨子里流淌的传统意识。“道德为源本,知识极诚明”的字画,印证了通渭人崇文尚德的传统意识和“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现象,也印证了崖边人对道德和知识的崇尚。当他们面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他们不但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匿这种意识,相反,在他们经受了各种磨砺之后,这种长年累月积淀下来的意识,无疑成了崖边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成为一个时代最强音时,崖边人的这种意识便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张力,他们把这种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为一种急切致富的强烈愿望。他们朝起晚归,在这熟悉的土地上不息劳作,播种希望、收获幸福。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朴素的情怀,坚韧的性格,日夜不息地浇灌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直到让它们长出幸福安详、和谐美满的生活之花。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5年2月12日,定西日报以《融入农民才能服务农民——大学生村官张文印象》为题,详细报道了崖边村大学生村官张文在“乐于积极主动融入广大农民中间、敢于坚持原则向乡村丑恶势力斗争、勤于思考探索产业结构调整”的事迹,在定西广大干部群众中传为佳话。难道这就是“一盘散沙”、几近“瘫痪”的村两委班子吗?难道这就是一个道德丧尽、“绝食老人自杀被默许”的绝望村庄吗?难道这就是一个“剩男‘生米煮熟饭’逼表妹成婚”的伦理混乱的村庄吗?有这样的干部、这样的村民,难道还不能和睦相处、共奔小康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