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毅三次上书党中央:大灾逼出一身胆

16.10.2015  13:09

公元一九七八年,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头。

这一年12月18至22日,划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

就在这一年,郭崇毅的故乡——安徽省肥西县,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灾。自入夏,到冬季,未落过一场透雨。田地龟裂,晚稻颗粒无收,午季作物小麦、油菜种不下去,来年春荒,不堪设想。人们仰望着百年未遇的焦天大旱,忧心忡忡,人心惶惶……

当时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眼看着这危急万分的严酷形势,心急如焚,如坐针毡。为了挽救来年春荒,必须千方百计保障眼前的秋播秋种,这是当前的关键的关键。省委当机立断,作出“借地渡荒”的救急决定。立即以省委的名义,发出“六条紧急指示”①。其中一条名字就叫“借地种保命麦”。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文件中,仍然明明确确规定了“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啊!…… “借地种保命麦”, 说得容易,怎么个“”法呀?一接触政策的实际,犹如眼前拦起了高压线,“借地种保命麦”,还只能是“水中明月”、画饼充饥啊!

也就在这一年,肥西县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官亭公社书记杨传华(呵,又是这个自愧自责的杨传华),他们祖宗八辈子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疾苦,眼看着土地冒烟,庄稼枯萎,心如刀扎。严峻的形势,明摆在他们这些农村基层干部的面前。一边是坚持原则,死守政策,眼睁睁看着来年春荒饿死人;一边是领着社员铤而走险“走歪道”犯政策,谁都知道,政策这道线,这可是“高压电”啊,摸不得,碰不得的。弄不好要闯大祸,倒大霉,身败名裂的呀。怎么办?这两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基层干部,硬是让大灾逼出了一身大胆:说道“你上有政策,我下有对策”。这也不是一味蛮干,也要讲点“领导艺术”。与此同时,也逼出了一条非走群众路线的决心:

他们私下里商议,打着省委万里书记“借地种保命麦”指示的旗号,横下心来,铤而走险,采取瞒上不瞒下的办法,将省委“六条紧急指示”中 “借地种保命麦”一条,来他个“偷梁换柱”,将“”字改成“”字。社队上下统一口径,对上说“借地种保命麦”,实际来了个分地到户,抢种“保命麦”。哪知道就这么私下里将一个“”字改成个“”字。这个“”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包产到户”。一“”就灵,竟然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威力,一夜之间,犹如一点星星之火,一下子点燃了郊野荒草,迅猛烧起了燎原的熊熊烈火……

在百年未遇的大旱灾面前,濒临绝望的农民,一下子调动起火一般炽热的生产自救的积极性。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战旱魔。人不分男女老少、干部群众;时不分白昼黑夜,烈日当头,披星戴月,硬是锹挖锄磕,挑水点种。肥西山南区田野里,一下子沸腾了起来,遍地开花,“人海战术”,一派热火朝天!山南区不到1个月时间,在龟裂的旱地上,播种小麦10.8万亩、油菜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而在以往大集体“大呼隆”的正常年景,整个山南区种小麦加种油菜,两样合在一起,也从来没有超过10万亩面积啊!

说到这时,郭崇毅兴高采烈地说,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灾荒年景的奇迹,就这么生机勃勃地出现了!

【注释】

① “六条紧急指示”:即由万里同志领导的安徽新省委,在1977年11月28日推出的《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草稿)》,简称《安徽六条》。“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载了《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一文,肯定了《安徽六条》。”(引自陈廷一著《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的岁月》。原载《中国作家•纪实版》2010年第9期、2011年2月22日《作家文摘》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