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梯田带来的好日子
夏末时节,闻着芬芳的泥土气息,穿行在崆峒区各乡镇的田间地头。远处,一片片、一层层梯田如锦如缎,缠绕在山间。近处,机声轰鸣、彩旗飘扬、人头躜动,山山峁峁一派火热的施工场面。
当记者再次走进安国-西阳4万亩连片梯田示范点,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全膜玉米,让路过此地的人们驻足观望,不由的惊叹。谁也不能想象十几年前的这里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这种戏谑的说法却也反映了以前崆峒区北塬山区农民广种薄收的心酸无奈。
“原来山上光秃秃的,啥都没有,也没法种地,你看现在我们这村美吗?”安国乡尚堡村一社村民杨文亮告诉记者,现在路推宽了,地也推平了,山也绿化了,种的全膜玉米一亩地收成在1200-1300斤左右,家里的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我们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抓点与带面相结合等方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配套涝池、水窖、行道树、水保林、人工种草等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一面坡、一道梁、一条沟整体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增产增效措施立体配套,推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崆峒区水土保持局治理科科长吕廷锋对记者说:“我们依托小流域的不同现状,采取多种措施,治山、治沟、治坡,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抓建了西阳沟、火龙沟2条小流域,流域治理面积达到了30平方公里。”
而对于山大沟深的西阳乡来说,整流域、大规模、连片带实施梯田建设,把以前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这是生活在哪里的群众祖辈几代人的梦想。“我们乡采取多部门联动、整流域覆盖、全方位推进、机械化施工的办法,争取到水保口粮田、坡改梯试点、财政农综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集中连片实施梯田建设,总面积以超过4万亩,使全乡88.3%的坡耕地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均梯田面积达到了5亩以上。”西阳乡乡长麻广勤告诉记者。
依托梯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种植,通过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已成了崆峒区“梯田+农业增产增收”的新举措。区水保局副局长张建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崆峒区走修梯田、集雨水、种果树、调结构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做到了梯田、果园、路网、水利水保设施和农路绿化五配套、逐步形成了“梯田+节灌+果园+全膜+路网”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了西阳—大秦联乡万亩梯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开发示范工程,培育了花所苏陈3000亩“梯田建设+苹果定植”、柳湖永红5000亩“梯田+苹果+药材”等6个产业开发典型,使梯田资源不断由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放眼崆峒大地,一条条小流域绿水滴翠,一片片梯田鳞次栉比,一处处果园花繁果茂。据了解,今年崆峒区将实施4大工程,建设梯田24186亩,总投资2412万元。目前火龙沟西南部集中连片开展梯田建设已完成2000亩,建成水保林650亩,栽植行道树6590株,修建道路8.5公里。其它项目待批复招标后实施。
“土地是我们农民的根本,修好梯田,就等于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财富。你看现在家家都盖上了新瓦房、用上了新电器,日子越来越好了、、、、、、”西阳乡上马村村民禹存发告诉记者。(通讯员 朱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