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 依托优势加快转型

12.05.2022  11:04

平凉首个分散式风电项目,总投资8.7亿元

全年谋划推介重点招商引资项目10项,总投资54.85亿元

阳春三月,美丽的峒大地,万物复苏,空气中弥漫着奋进的气息。

从城区到农村,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抓项目谋发展,无论是在乡间田野,还是在企业生产车间,一个个致富产业、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加快推进,为平凉市崆峒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奏响了新乐章。

去年以来,崆峒区绿色果蔬、畜牧养殖等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新型建材、能源开发等地方工业不断壮大,旅游康养、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九大重点产业链及链长制确定实施,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经济增长保持全市领跑态势,先后获得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美县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殊荣。

厚植转型发展新优势 牛产业更加“”起来

哞……哞……”,在崆峒区大寨乡千头肉牛养殖基地的牛棚里,一群体型健硕的“平凉红牛”和“西门塔尔”品种牛正在等待“午餐”,听音乐、享按摩、吃精料……便是牛儿们的幸福生活。

养殖场于2020年建成,60%是‘平凉红牛’,采取订单饲草、土地流转、吸收务工、代购代养代销、入股分红等长效机制,现存栏500头,年累计出栏1000头,去年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养殖场负责人马孝忠说,政府对繁殖“平凉红牛”犊牛的母牛每头补贴资金1000元,其他母牛每繁殖1头犊牛,补贴资金500元。

在马孝忠的示范带动下,周边5个乡镇26个村形成规模养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让131户群众每年稳定增收1万元以上,有效促进了全乡产业结构调整。

据马孝忠介绍,眼前这座科技含量高、环保无污染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场,采用了自动通风、自动控温技术,按键一按,自动刮粪板便收集牛粪,之后通过发酵一体机生成有机肥,牛棚还配备自动上草和恒温饮水池,让牛在舒适的环境下成长。

位于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是全国两大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之一,这里更是打造“平凉红牛”的科技硅谷。

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在打虎村开工建设,概算总投资9800万元,‘平凉红牛’育种计划正式启动。”基地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通过杂交改良、横交固定等育种程序,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目的是加快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进程。“我们力争用5至8年时间,固化‘平凉红牛’基因,培育出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动物发病率低、世代间隔短、饲养成本低的‘平凉红牛’肉牛新品种,进一步提升雪花高档肉的生产能力,提高肉牛产值。

走好“”路子,做好“”文章。崆峒区依托基地加快“平凉红牛”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引进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打造集饲草种植、肉牛繁育、交易屠宰、餐饮连锁为一体的“平凉红牛”产业园,推动产业链由前端生产向后端精深加工拓展。

2022年,崆峒区还将重点实施陇东活畜交易市场续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二期)、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小区建设等13个项目;结合创建国家级“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和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1万头高产奶牛标准化牧场,届时红牛加奶牛,牛产业更加“牛气”。

打造县域经济新引擎 新能源产业“风光”起来

崆峒区峡门乡关梁村,蓝天白云,树影婆娑。沟沟峁峁间,一台台高大的风力发电机坐落其中,超长的叶片在风力作用下持续转动,清洁能源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出。

这是平凉首个分散式风电项目,总投资8.7亿元,总装机容量12.5万千瓦,设计安装35台风电机组、1座110千伏升压站。”崆峒区发改局局长杨喜平介绍说,项目于2021年8月31日开工,12月28日5个25兆瓦风电场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填补了平凉风电项目的空白。

崆峒区境内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年均有效风速达每秒5.3米,适宜开发风电产业,区上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帮办代办等措施,积极协调项目单位解决征地补偿、设备运输等困难,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年营业收入9500万元,实现利税1230万元,可节省标煤7.87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1.5万吨、二氧化硫41.3吨、氮氧化物46.2吨,为崆峒区新兴能源产业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站在大寨乡童咀村山顶俯瞰,整齐分布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里便是新建的150兆瓦光伏发电站。

这个项目采用农光互补和牧光互补方式建设,光伏板下可以种植土豆、红薯等,还可以养牛,将土地高效利用。”杨喜平说,这是崆峒区实施的第一批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为2.1亿千瓦时、年收益6460万元,发电收益可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提供就业岗位,让当地群众实现多渠道增收。

去年以来,崆峒区全面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和“双控”要求,抢抓政策红利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积极推行全产业链建设。“十四五”期间,共谋划新兴能源项目21项,总投资79亿元。

预计到2026年,风电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25兆瓦以上,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50兆瓦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完成增加值9亿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崆峒区立足全区发展战略,实施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精准招商,引进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电投铝电投资公司等新能源领域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全年谋划推介重点招商引资项目10项,总投资54.85亿元。

项目建设如星火斑斓,改变着崆峒大地的山山川川。不甘落后的崆峒人追风逐日、风光互补,让曾经落后的新能源产业“风光”起来,也必将引领崆峒大迈步崛起,高质量发展。

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 城市乡村美起来

小区整洁宜居、停车规范有序、乡村风景如画、文明随处可见……如今的崆峒区,城乡“颜值”焕然一新。这一切,都得益于“铺天盖地”的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走进白水镇打虎村,清朗的乡村“画风”迎面扑来,依山而建的簇簇村落,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一阵阵欢笑声从文化广场传来……

村民马银祥说起村子的变化赞不绝口:“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柴草堆、土堆、粪堆,气味难闻,影响村容村貌,现在道路通畅、鸟语花香、路灯明亮,人的心情也舒畅了。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开展以来,我们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镇村社干部上门入户,动员村民全员参与,对本村道路、河道沟渠、农户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清理整治,与商铺签订‘门前五包’,并建立长效机制,将‘一处美’升级为‘片片美’。”打虎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勤说。

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在乡村,潜力也在乡村。近年来,崆峒区建成重点小城镇10个,培育特色镇村23个,实现了乡村从点美到面美、从形美到韵美、从物美到和美的深度蝶变,靠的正是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

在农村,因村制宜做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四好农村路”、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六项行动”;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广泛开展“和谐五星”“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让群众乐享成果的同时,也为城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在城区,创城宣传随处可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自创城行动启动以来,崆峒区许多市民欣喜地发现:曾经乱停乱放、交通堵塞的街道,如今变得井然有序,文明停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污水横流、私搭乱建的市场,如今变得干净整洁……

下好城乡融合发展“一盘棋”,关键是凝心聚力。

崆峒区将人居环境整治和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党支部为核心,建立支部包片、党员包户的工作模式,发动党员干部积极投入、示范带动,引导群众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文明之风吹遍城乡。

春潮涌动处,发展奋进时。崆峒区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携手共进,以“奋斗忘我”的干劲,按下发展“快进键”,干出项目“加速度”,努力用辛勤和汗水谱写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美丽崆峒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手记

抢抓发展机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机遇与挑战共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这句话在崆峒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近年来,崆峒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崆峒区委区政府更多看到的是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始终全力弥补不足、缩短差距。

抢抓“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发展新能源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就是崆峒区科学研判,远谋近施,在挑战中抢到的战略机遇,在差距中找到的发力方向。

相比河西走廊,崆峒区发展新能源存在施工难度大、交叉作业面多、资源调配复杂等问题。“虽然我们起步晚、基础弱,但只要行动就有希望。”站在大寨乡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崆峒区发改局局长杨喜平介绍说,这14个光伏扶贫发电站曾经破解了9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难题。

未来西北地区将成为新一轮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基地,抓住这个机遇,就抓住了发展的方向。”杨喜平充满信心地说。

机遇,对于大寨乡千头肉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马孝忠来说,同样重要。

大寨乡是回族乡,群众养牛历史悠久,2017年,崆峒区将牛产业确立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和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为引导养殖企业和农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实施了一系列奖补政策。

政策这么好,我要带大家一起谋出路。”2008年回乡创业的马孝忠,瞅准了这次机会。他联合村里的有志青年建起了肉牛养殖场,短短一年时间出栏肉牛500头,吸纳了本村闲散劳动力10余人。

2020年,马孝忠成立平凉市崆峒区牧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每年为大寨乡18个贫困村平均分红18万元,还壮大了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带动群众土地流转、开荒种地,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崆峒区有长风破浪的自信,也有不进则退的忧患,更有许多像杨喜平、马孝忠这样的干部群众。他们深信,只要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携手奋进、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实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首善之区”的目标必将近在咫尺。

(责编: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