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博峪村:昔日“穷山村”变身生态文明小康村样板(图)

14.06.2019  09:55

   中国甘肃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

  6月的甘南,阳光明媚,气候宜人。

  走进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绕村而过的洮河水清澈见底,鹅卵石铺成的道路干净整洁,特色鲜明的藏式小院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乡村公路,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飘向远方……这是九色甘南、五彩卓尼的真实写照,也是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样板。

  博峪村村口处的文化墙

  博峪村位于卓尼县城东南5公里处,村落依山傍水,草场广茂,绿水成茵,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全村共136户567人。村内有卓尼土司“博峪行宫”遗址,俗称博峪衙门,是卓尼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甘肃省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以前的博峪村可不是现在这样。文化广场是垃圾堆放点,一到夏天蚊蝇满天飞,臭气熏天。”“以前乱扔乱倒成了习惯,村里到处都是垃圾!”“村里的道路也是土路,只要一下雨村民们就面临着进不来,出不去的困境!”面对记者的采访,在广场上锻炼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这个藏族小村过去的模样。

  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卓尼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博峪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红色旅游资源,确定了打造乡村旅游助推精准脱贫样板村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为契机,全面实施“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四大工程,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果。

  52岁的高吉庆,曾经是博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藏家乐之前全家人的收入来源只要依靠外出打工,年收入不到3万元。2017年,高吉庆在精准扶贫贷款的帮助下,办起了藏家乐。

  村民高吉庆的藏家乐一角

  “现在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里一年就能挣十几万元。随着村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今后的收入肯定会不断增加。”高吉庆笑着说。

  博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忠是在村里开办藏家乐的第一人。“我开办藏家乐比较早,第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很多村民看到我办藏家乐挣到了钱,也纷纷办起了藏家乐。”王建忠告诉记者,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卓尼土司旅游资源吸引了不少游客。

  兴办藏家乐,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开始返乡开办藏家乐,不仅收入多,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博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忠介绍村里的发展情况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木耳镇党委、政府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土司故事打出红色旅游牌,博峪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目前,全村开办藏家乐26家,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36户,全村旅游创收年收入达620万元以上。

  随着收入的增加,博峪人对今后的稳定发展有了更加迫切的愿望。为此,博峪村村党支部积极组织群众深入讨论,动员群众以入股方式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博峪民俗园”,发展以“民俗建筑观赏、藏餐服务、乡村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业,为全村群众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预计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70万元,每户贫困群众年收益3000元。

  正在建设的博峪民俗园

  “将扶贫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多种经营方式,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口袋’与‘脑袋’同富,彻底改变以往的等靠要思想,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王建忠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村有185名青壮年通过参加培训,学到烹饪、电焊、汽修、驾驶等实用技术并实现就业,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局面,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据介绍,通过几年的扶贫攻坚,博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52户215人减少到了如今的2户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8%。

  农家富了,农民乐了。博峪人的日子,过得闲适而充盈。博峪村这个昔日的“穷山村”实现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样板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