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家园——定西岷县漳县“7·22”地震两周年综述
原标题:新生的家园
岷县漳县“7·22”地震两周年综述(上)
两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岷州大地儿女的家园瞬间毁于一旦。一转眼两年时间已经过去,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出了属于这片热土的新篇章。
幸福小家园
青山、绿水、蓝天,青瓦、白墙、绿地。
曾经饱受地震摧残的家园,如今早已翻天覆地。
“年底我们全家就能搬到新房里来。”顺着唐家村五社村民刘焕俊手指的方向,一栋崭新的二层小楼展现在记者眼前。
在内蒙古打工的刘焕俊以前全家6口人挤在半山腰的土坯房里,地震时老院子里一间房子垮塌,其余的房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对全家来说,当时最大的幸运是家人都躲过了一劫。
可是没了房子,让这个七尺男儿犯愁,虽然震后没过多久民政救灾帐篷就送到了他家,让全家有了临时安身之处,然而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未来的家是什么样子,他的心里也没有底,直到去年村干部送来设计图纸,才让他对未来家园的憧憬落了地。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岷县八步川村民王琦的身上。“八步川村”的名字来源于昔日的旧村落只需要八步就能整个贯穿,由于地势狭小,“7·22”地震发生时这里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现在我们村整体搬到了山下这一大片空地,自己也住进了二层小楼。”王琦告诉记者,自己的小二层花费了大概十五万元左右,其中国家给予建设补偿4万元,其余的除了自己的积蓄外,还能获得一定的低息贷款,建起房子不是什么难事。
为了减轻村民盖新房的经济负担,新建村落都积极采取村民互助的形式集体建房,村民们有的擅长瓦工,有的精通木工,有的熟悉电工,凭借着大家共同的努力,让人力成本减轻了不少。
同时,为了帮助建设困难的家庭,岷县共有167个单位、76个县内企业积极落实帮建任务,有1026名干部职工和企业管理人员深入重建一线进行帮建,组织各类工匠1679名,对集中安置点、重灾村的690户建房困难群众进行帮建。
“房子外的围墙大门都是村里统一建设,不需要我们额外花钱。”说到这里,王琦脸上难掩欣喜。
美丽大家庭
除了村民的小家,灾区美丽乡村建设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麻子川乡吴纳村,美丽的新居错落有致,平整的水泥路面宽阔整洁,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依次排开,曾经的老旧村落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麻子川乡党委书记李继胜告诉记者,麻子川乡吴纳村结合“5·10”和“7·22”灾后住房加固维修,针对卫生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实际,采取集中整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展开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攻坚战,拆除残墙断壁,按照统一风格风貌、统一颜色标准,对全村住房进行改造,实现整体划一,初步解决脏、乱、差的问题。
在曾经受灾严重的永星村,民房建设已全部竣工,安置点配套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工,排水管网和护坡基本完成,安置点道路已硬化7500余平方米,文化长廊完成3700米,文化广场也已完成水稳层铺设,完成景观节点2处。
岷县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总指挥杨小刚在采访中表示,目前灾区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加班加点全面推进中,每个施工点安排多班次轮班建设,大到综合道路施工,小到村民门前绿化,所有工程都将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力争地震两周年之际给灾区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目前,岷县全县27个集中安置点、10个重灾村住房全部按照设计风格建成,水电全部接通,地质灾害治理基本完成,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3个小城镇建设有序展开,特别是围绕打造县域次中心定位,占地1100亩的梅茶新区一期17栋安置楼已封顶,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绿化、亮化工程已基本完成。
涅槃新希望
如今,这片曾经饱受灾难洗礼的陇原沃土,正在以更加高昂的姿态迎接自己的新生。
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岷县“7·22”灾后重建水利项目4大类27项,总投资超5亿元,其中,农村人饮工程13项,投资37819万元,覆盖全县18个乡镇300个行政村,解决超过4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今年10月底前,岷县还将继续完善农村人饮工程主干管和主体工程,再解决逾14万农村人口入户工程,全面完成河道治理及其它水利项目。
交通建设上,岷县总投资3.4亿元的372项交通项目建设目前完成投资1.64亿元,其中,588公里村内道路已全面开工建设,10个重灾村120公里道路已完成6个村52公里建设任务,其余4个重灾村恢复重建道路正在进行路基工程及排水工程,27个集中安置点道路已基本完成排水管网埋设及路基整修,正在进行路面工程。漳县也完成交通设施投资近七千万元,其中通乡油路3条110公里,总投资66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490万元。
其他灾区重建项目也在有力有序推进,岷县和漳县将在地震两周年之际,向关心其发展的社会各界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记者 薛巍敏 赵全福 张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