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新希望 放飞新梦想——写在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两周年之际

23.07.2015  10:39

两年前的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岷县、漳县遭受重创。

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全面落实灾后重建项目。

灾区干部群众凝聚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用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上重建美丽新家园。

灾后重建是一项庞大而艰苦的综合工程,也是一项安置又富民的系统工程。在这次考验能力、考验意志的攻坚战中,决策者和建设者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要让受灾群众尽快搬入功能齐全、实用漂亮的新住宅;在建设新家园时同步扶持特色产业和发展项目,让经历磨难的灾区群众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在震后两周年之际,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看到,一座座安置小区拔地而起,一条条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里村民们正在劳作,一个个致富项目正在有序实施……

这是一场浴火重生的大战役。可以说,这次灾后重建已经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灾后重建迅速展开

岷漳6.6级地震,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是关怀备至。

2013年8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统筹”的重要指示。2013年8月17日至18日,李克强总理亲赴岷县漳县地震灾区,视察灾情,现场指导过渡安置、灾后重建工作。同时,国务院还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13个部委参加的规划指导组,对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提供指导、咨询、支持和帮助。

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多次对灾后重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并多次深入灾区一线进行指导。省政府成立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重建协调指导小组,协调组织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在灾后重建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民生优先、着眼长远的思路全面推进。两年间,灾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日夜奋战,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明显成效,灾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灾后重建之初,省上共下达定西市重建项目1426个,总投资114.85亿元。至今年6月底,已开工1276个,开工率89.5%。完成投资94.74亿元,完工项目555个。

美丽家园拔地而起

7月15日,记者来到地震重灾区岷县永星村。看到这里满山种植的中药材长势喜人,一排排白墙青瓦的集中安置房格外显眼,新修的乡村道路上汽车穿梭。

村民张庆生正在自家的安置房里忙碌着最后的装修工作,下个月,他们一家就要搬进新居了。看着眼前宽敞明亮的二层新楼房,他开始琢磨着要尽快给大儿子娶媳妇。

永星村党支部书记包供同说:“我们村有197户重建户。从规划到重建,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

地震前,岷县、漳县两个重灾县的农村居民住房大多为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抗震级别低。地震后,岷漳两县共重建住房70524户,维修79463户。新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全部达到七度以上,建设标准全部为上下圈梁构造柱、白墙青瓦坡屋顶。

这次灾后重建中,干部群众的防震和质量意识也明显增强。在安置点选址时远离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部分避险搬迁和集中异地安置的办法,规划确定了一批集中安置点和小城镇建设项目。同时,从建材选用到施工各个环节,都做到了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

把灾后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是此次灾后重建的又一亮点。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异地搬迁村庄建设、灾区交通沿线特色小城镇及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三个指导意见,明确了城乡居民住房和村镇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实施步骤、建设标准和保障措施。结合灾后重建,全面打造“自然景观及田园风光优美、村庄风貌协调美观、农房建设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功能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的美丽乡村”。

在此次重建的过程中,群众新居安置与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有效结合。

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两年前,因强震引发的山体滑坡阻断了通往岷县永光村的“生命通道”。如今,这条道路已经全面拓宽,修路工人正在加班加点,进行最后的路面硬化工作。

在岷县哈永专线施工现场,甘肃路桥公司工作人员周树贤正在现场督促施工。他说:“我们早一天完工,就能让群众早日告别尘土路。

灾后重建的背后,凝聚着建设大军的智慧和汗水,更体现了一个个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我们是支援灾区建设的,建筑质量一定要过硬。如果房子质量出问题,等于让灾区群众二次受灾。”这是甘肃建投四建集团项目部负责人李泽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道路、供电、供水、排水、学校、医院、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安置房建设同步推进。

一份灾后重建资料显示:在中央财政100亿元补助资金中,50%用于居民住房和村镇建设,其余资金用于重灾区农村中小学、部分乡镇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同时,对农村安全饮水、乡村道路、河道治理、灌溉工程,以及严重威胁村镇、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的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

目前,灾后重建已经投入10亿元资金,改造了定西市境内国省道干线330公里,农村公路587条、2044公里;投入9.8亿元资金,解决了灾区84.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产业扶持有序推进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让群众有新房住,还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着眼于长远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漳县大草滩乡小林村共有188户重建户,21户维修户。如何让这些受灾群众生活有依靠、生产有依托,是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环节。

大草滩乡党委书记陈远军说:“我们在重建中同步着手产业发展,在小林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殖产业,特别是把养羊作为带动全村致富的法宝。

陈远军介绍,当地新引进的藏羊,不但成活率高,而且体型大、肉质好,能够给群众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目前,全村有210户农民养殖藏羊,每户都有圈舍。

为了利用重建机遇培育富民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岷县、漳县都着手发展了特色种植、养殖业,有的利用临街商铺开发了小超市、农家乐等富民产业。

据了解,在这次灾后重建中,定西市先后安排产业扶贫开发项目150个,总投资达3.66亿元,建设内容包括特色农牧业、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为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转,投资2790万元在岷县、漳县重灾区建设劳动力培训基地,共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8200人次,为灾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致富技能和选择。

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在漳县武当乡张坪集中安置点,宽阔的休闲广场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不远处的重建办公室里,县乡村的党员干部们正在商讨如何完善下一步工作规划。

在此次灾后重建中,党员干部驻村驻点,团结带领灾区群众,众志成城,艰苦奋斗。两年间,一批批党员干部默默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群众主心骨”的铮铮誓言。

有人说,灾后重建是一份苦差。但在我看来,参与灾后重建是一项使命,是历练能力的大课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灾区群众服务,即使苦点累点也没关系。” 漳县殪虎桥乡党委书记焦志英说。

在开展恢复重建工作至今,焦志英一直坚守岗位,奋战在灾后重建一线。他的家在50公里外的新寺乡,因此,他无法照顾年近七旬的父母,不能尽到自己应尽的孝心。每每想起这些,焦志英都不禁一阵心酸和愧疚。但当看到灾区群众期待的目光时,他又觉得自己肩负着无法推辞的责任。

在灾后重建的工地上,像焦志英一样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日夜奋战在一线,发挥着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据了解,在这次灾后重建中,省、市、县共抽调大批党员干部开展灾后帮扶重建工作,特别是岷县、漳县对15个重灾村的4009户原址重建困难户,确定党员干部包户帮建,有效加快了住房重建的进度。  如今,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个个富民产业在新建的家园边开花结果。

新跨越,新发展。利用灾后重建的机遇,岷县、漳县等地震灾区正在重建美好家园的步伐中,提升生活水平、创新产业发展,奔向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