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漳县7·22地震重建两周年】拥抱新生 日子越过越红火

22.07.2015  15:12

  孩子们在岷县茶固小学操场上打篮球  唐学仁 摄

  站在岷县梅川镇永星村的山顶上,回忆灾难,艰难异常,但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一群群不屈的人们,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在灾区大地上描绘着一幕幕重生的画卷。两年的时间过去了,重生,让每一个人都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房子塌了,又重新建了,有些人走了,又有新生命诞生了,生活如同河水那样奔流向前,一刻不停。

  首席记者 唐学仁

  走出悲痛的阴影

  建立新的家庭

  7月12日,雨后的岷县永星村,青山吐翠。

  这一天,徐晓燕来到丈夫和儿子的坟前,给遇难的他们烧香。“这天,我想跟儿子说说话。”她说。现在的她已经和邻村的一个男子组成了新的家庭。

  两年前的地震中,徐晓燕的丈夫和两个孩子不幸遇难,大女儿受了重伤,她自己也腰椎断裂,原本幸福的六口之家瞬间支离破碎。灾后政府帮她盖了房,如今她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房。“要不是政府和热心人帮忙,我都不敢想我现在的生活。”徐晓燕告诉记者,现在的她享受低保,衣食无忧。目前,村里都通上了自来水,道路马上就硬化好了,跟城里人的生活没有两样。如今的她,已经从失去丈夫和儿子的悲痛中走了出来。

  这一天,包供同穿着一身藏蓝色外套,戴着一顶草帽,倚在新房露台的不锈钢栏杆上,脸上洋溢着微笑。在他身后,一幢幢新居进入施工收尾阶段,两层小楼,红瓦白墙。房子后面是一块块农田,绿油油的农作物正在饱胀着成熟的渴望。

  而在2013年7月22日,地震中失去妻子的包供同蹲在倒塌的房屋前,看着满眼的残垣断壁,默默流泪。

  活着就是幸福

  开开心心就好

  包供同说,尽管有时会怀念失去的妻子,但他已走出了过往的阴影,“对我来说,活着就是幸福,因为只有这样,我和村民才有未来才有希望。”而身为村支书,包供同身上的担子一点都不轻松,督促和指导村民赶时间装修房屋仍旧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他说:“毕竟经历了那么大的灾难,从个人情感上讲,我不可能忘记,但以后的生活还要开开心心过。现在大家都恢复得很好,我觉得挺不错的。能在那么大的灾难里活过来,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以后的日子开开心心就好了。”

  “酸、苦、甘、辛、咸,地震后我都尝遍了。”震后两年,失去亲人的楚燕香说起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显然比此前记者采访她时要轻松得多。没有了焦虑,没有了往日的忧伤。看着在门口踢毽子的大女儿,楚燕香说,要更好地活下去,或许是对死者纪念的最佳方式。

  楚燕香说,“这两年里,说不去想是假的,忙的时候会好一点,人毕竟得朝前看。擦掉眼泪,还得继续生活,不能天天沉浸在悲伤里。幸亏我还有个女儿,我必须保护她,我要坚强。”现在,新房建好了,楚燕香最大的目标是挣钱供女儿上学。“现在我干完自家地里的活,还在别人家打零工,每天能挣80元,”楚燕香坦言,尽管这两年里,自己过得省吃俭用,但心里是喜悦的。如今,她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去干活,每次离开家时,都要亲亲孩子。“经历过一次生离死别,更加懂得珍惜。今后的路还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女儿现在是我的动力,有希望就能走下去。”

  日子红火起来

  是对去世亲人最好的怀念

  在永星村,刘春艳是地震中失去丈夫后村里第一个重新组成家庭的人。丈夫走后,刘春艳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婆婆需要赡养,两个孩子需要照顾,房子需要重建,已习惯被丈夫照顾的她感到无力独自承担艰难的生活境况,她认为做不好这三件事,就是对亡夫最大的愧疚。经亲戚介绍,邻村离过婚的张兴聪做了上门女婿。

  “现在一边打工,一边做新房的收尾施工。等有钱了,再好好装修一下。”张兴聪动情地说:“把这个家经营好是我们这个新家当前最大的任务。有我和春艳在,一家老小都能照顾好,日子还能红火起来,这也是对去世的亲人最好的怀念。”采访中,刘春艳始终保持微笑,两年来,时间给了她最大抚慰,地震阴影已经从心头散去。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她找到了活着的幸福。

  两年前的地震中,岷县永星村的包鹏强失去了双亲,10岁的他成了孤儿。如今的他已经上小学五年级,跟姑姑包文霞生活在一起。放学后,包鹏强会拿着小石子远远对着姑姑家的牛“练飞镖”,姑姑包文霞虽然生气,但她却舍不得说侄子。“都是在武侠电视剧里学的,他刚来我家的时候有点蔫,但现在好像已经长大了,每天都很开心。”

  在那次地震中,岷县梅川镇共有6名儿童成为孤儿。为保障这些孩子的生活不受影响,岷县政府将他们纳入孤儿生活救助,每月可领到400元的生活补助。

  或许,外人无法切身体会到灾区民众那种丧失一切的痛苦,也无法完全感知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但是他们用爽朗的笑声、自信的眼神,诠释着生者的幸福。两年的时间里,这些经历生死离别的人们除去了阴霾,建起了自己的新家,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找到了让自己继续走下去的理由——因为活着。

  包供同说,安置点的村民从一开始的“悲痛期”到“麻木期”,再到如今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已经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如今,在重灾村,所有的房屋都进入了收尾施工,在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前,村民们晾晒的衣服上飘散着香味,几乎再也找不到苦涩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