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越沟跨河架彩虹钻山穿岭筑通途——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建设纪实
近日,渭武高速宕昌段建设有序进行。
虽是隆冬时节,但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建设现场仍是一派火热景象。施工人员奋战一线,工程车辆来回穿梭。一座座桥梁连通江河,一座座隧道穿山而过。崇山峻岭间,一条通衢大道已见雏形,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
去年3月,渭武高速公路正式开工以来,建设者们冒严寒、斗酷暑,抓质量、重安全、保进度,确保这一连接西北西南的公路大通道按期建成通车,造福沿线百姓。
一
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项目是G75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在我省境内的重要组成路段,是我省中南部的公路运输大动脉,也是西北经西南到达东南沿海的重要出海通道,在国家和甘肃高速公路网中具有特殊地位。
线路起点位于渭源县路园镇,途经定西市渭源县、陇西县、漳县、岷县,陇南市宕昌县、武都区和甘南州舟曲县,终点位于武都区两水镇。路线全长237.74公里,概算总投资380.41亿元。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该项目由省公航旅集团投资建设,总工期为5年。
渭武高速公路横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是我省迄今为止投资规模和建设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项目沿线山大沟深,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路线大多位于山谷狭窄地段,建设场地狭小,施工困难多。为保护沿线生态环境,避免大填大挖,线路设计以桥梁隧道为主,桥隧比高达56%。
渭武高速项目开工以来,建设者们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整个项目顺利推进。
11月23日上午,冬日的暖阳洒在渭武高速公路三标段东扎沟特大桥新建的高大桥墩上,整齐排列的桥墩显得雄伟、壮观。施工人员正利用高跨度墩门式起重机,将一个个巨大的箱梁稳稳地吊装到40多米高的桥墩上。
“东扎沟特大桥两头连着隧道,没有路基,普通吊装机械无法到达现场,我们创新采用了高跨度墩门式起重新工法,保证按期完成吊装任务。”三标段项目办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按照目前进度,预计到今年年底渭武高速项目工程量总体过半,明年初房建、路面工程将陆续进场施工。
二
11月23日中午,渭武高速四标段1号箱梁场,施工人员正在用机械化绑扎箱梁钢筋,一旁用混凝土浇筑完成的箱梁用厚厚的帆布遮盖,正在进行蒸汽养生。“我们给每一片箱梁都建立了信息档案,用手机联网,实时监控。”四标段项目办负责人说。
质量就是生命。面对复杂环境和艰巨的建设任务,渭武高速项目办始终以质量为中心,弘扬工匠精神,实施项目创优,严格落实施工标准化管理,从严、从细控制好各环节施工工艺,以标准化施工的成效提升项目整体质量,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特别是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现场质量数据、数控张拉压浆系统、隧道监控及人员定位、实验室监控等各类数据不落地实时上传和监测预警,从而及时发现施工中细节质量问题,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管控水平。
严格落实三级技术交底制度,使施工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全覆盖。针对三背回填、半填半挖、隧道超欠挖、系统锚杆、混凝土保护层等公路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样板引路,总结标准工艺、标准管理流程,提高解决质量通病的能力。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混凝土耐久性课题研究,加强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施工工艺和耐久品质。
同时,强化平安工地管理,逐级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加大教育培训,排查安全隐患,开展安全专项风险评估,编制安全生产施工方案,全力打造“平安工地”。
三
木寨岭隧道,因举世瞩目的兰渝铁路而闻名遐迩。如今,渭武高速也要穿越木寨岭,打通15.2公里、最大埋深629米的隧道,同样面临极高地应力和软岩大变形的巨大挑战。
“我们在充分借鉴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稳定杆多层支护’和‘让压铆杆’等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木寨岭隧道项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木寨岭隧道开建以来,已邀请7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在施工过程中,大量引进新工艺、新方法,推行机械化施工,加强原材料和施工工艺控制,确保隧道安全稳定掘进。目前3个斜井、两个主洞进口和出口共7个作业面,有6个作业面已掘进超过1000米,主洞每月掘进约60米。
不仅是木寨岭隧道,渭武高速项目在全线广泛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钢筋加工场,采用货架式钢筋存放和台架式储存半成品钢筋,分类清晰、整齐美观。并采用叉车整体运输,实现场内转运机械化,方便、快捷、安全;在箱梁预制场,采用预制箱梁钢筋绑扎胎架技术,钢筋骨架在胎架上绑扎后纵向线型顺直、间距准确、波纹管定位准确,提高了箱梁钢筋骨架加工质量。
同时,为满足箱梁预制液压滑模与养护棚架在施工过程中不产生冲突,对养护棚架进行了改进,发明了卷帘式蒸汽养护棚架,不但可通过龙门吊装整体移调,还减少了掀盖篷布人数,工效大大提高。
此外,在软岩隧道开挖中,采用三台阶开挖法施工技术,分上、中、下三个台阶掘进施工,仰拱按要求及时跟进,以前后左右6个不同的开挖面相互错开同时开挖,然后分部同时支护,最后形成支护整体,缩短作业循环时间,逐步向纵深推进。(记者严存义 盛学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