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职业乞讨撕裂社会公平?不能忍

17.09.2014  17:38

  上午他是生活潦倒,患病在身,躺在街头的老人,下午他奋身而起,成为患病亲戚,乞讨的长者。上午她是跪在街头,磕头祷告,念着行行好,救救她的乞讨者,中午,她转身坐在中档餐厅地啃起了鸡爪。上午他是跪在地下哭哭啼啼,为照顾患病父亲乞讨的儿子,中午他来到奢侈品商店挑选着精致的腕表。他们,他们,还有他们,都是聚集在河南省郑州市繁华区域的一个特殊群体。(20149月16日央视《新闻1+1》)

  乞讨本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以及自主选择生存的方式,只要不触犯他人利益及社会公平。但有人跟踪、调查却让人彻底颠覆了这样的看法,一些职业乞讨者白天跪地乞讨,晚上喝酒吃大闸蟹,而且月收入超万元。这让广大施舍者情何以堪?公众的善心善又为该何处安放?岂容职业乞讨撕裂社会公平?

  毫无疑问,公众对乞讨者施舍是基于对其同情,宗旨是通过帮助使其不在凄风苦雨中忍饥挨饿。这是广大施舍者普遍而真实的意愿,若乞讨者已过上喝酒吃大闸蟹的日子,就不应在施舍的范畴之列。从这个角度讲,这些职业乞讨者欺骗、利用了公众的善良,也违背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同情,往往杜撰、编造自己“不幸人生”和“苦难经历”,这其实已经涉嫌欺诈,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苦情戏”获得更多施舍。严格意义上讲,这样所得已属非法所得,理论上民众有权追回自己的施舍。公安部门对此绝不可漠视,应进行立案调查,若存有欺骗情节,应没收其非法所得,并进行拘留教育。这对于整治职业乞讨至关重要,只有将“李鬼”打回原形,使其难以在“丐帮”藏身、立足,才不会有更多善良人上当受骗。

  还有一种特别恶劣的情形,一些人通过控制儿童为其乞讨。为了制造推人泪下的效果,一些人甚至打残儿童,行为令人发指,这已构成严重犯罪。对此,公安部门绝不可袖手,而是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不仅要揭开其行骗乞讨的画皮,还要将台前幕后的操纵者捉拿归案。而且,这要作为个硬任务,需要公安的火眼金睛加以甄别,去伪存真。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类乞讨往往具有流动性,孩子就是他们乞讨赚钱的工具,各地公安要做到守土有责,只要查实就一举将其摧毁,绝不能手软。如此,那些不幸的孩子才能脱离苦海,回到自己父母身边。这善莫大焉,值得为之努力。

  职业乞讨已让传统的乞讨变味变调,行乞者已不再是以此为生,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以此为职业与赚钱手段,不仅收入远超普通民众,而且日子过得比多数施舍者还滋润,这挑战、撕裂了社会公平。作为民众首先要擦亮眼睛,不是逢“”必“”,而是要有一个基本判断,有时须冷眼相待;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真乞丐的救助,那留下当街乞讨的就极有可能是冒牌货,那就该对其横眉怒目;公安部门要加大对违法职业乞讨的打击力度,将其彻底清除出局,避免其鱼目混珠。多措并举,相信职业乞丐就会失去市场,寸步难行,民众也就不会“雾里看花”。

  面对乞丐,需要的是冷静而不是冷漠,需要的是帮助而非一味施舍。对那些以乞讨赚钱的职业乞丐须嗤之以鼻,但对那些以乞讨度日的乞丐则要多伸援手,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温情。原则就是,绝不能让职业乞讨撕裂社会公平,民众及社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文/崔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