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老兵:抗日剧“打鬼子”被刻画得过于轻松

10.09.2014  10:07

    昨天是日军签署对华投降书69周年的日子,记者走访太仓抗战老兵——92岁的沈天培老先生,听他讲当年的抗日故事。

    小学徒踏上革命征途

    据沈老回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紧邻上海的太仓也来了不少小鬼子,当年他只有16岁,在璜泾一家药铺当学徒。小鬼子非常霸道,要求行人见到日本人必须鞠躬行礼,不然就要挨打。一天,一个小鬼子来到药店,由于没有鞠躬行礼,沈天培当场被打了两个耳光。过了几天沈天培向老板请辞,决定去参加革命。

    1939年春,在一位地下党的指引下,18岁的沈天培找到江南抗日义勇军二支队(江抗新四军二支队),见到了何克希司令,成了二连二班一名战士。因为熟悉当地地形和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支抗日队伍与日本鬼子周旋,转战在常熟一带。

    提起当年,沈天培感动的是老百姓对新四军很关心,经常送一些吃的来,“虽然我们生活很艰苦,但是部队有纪律,我们从不轻易拿群众的一样东西,迫不得已时,拿了也会把钱留下。

    至今体内仍有子弹

    对于现在一些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沈老表示,“打鬼子”被刻画得过于轻松,而真实情况是很残酷的,牺牲也很大,“我不仅丢掉右手臂,现在身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

    沈老说,一次因为要召开北上抗日会议,他受命带了二十多个人在出入要道口执行警戒任务,正当会议进行到紧要关口时,几个小鬼子闯了进来。激战中,他的右手手腕和臀部分别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他不顾伤痛,带领战友勇猛反击。“战斗中牺牲了几个同志,我的臀部也中弹,至今子弹还在里面。”由于耽搁时间长失血过多,沈天培的五指和手掌坏死,只得将手截去。因为当时没有好药,手术后有炎症,手肿得老粗,危及生命,医生说后方医院条件差,要保住命必须再一次截肢到臂弯处,“当时截肢就是用锯条锯,不像现在有手术刀,那个痛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留下办学

   发挥余热

   “尽管打鬼子给我留下了终身残疾,可我从来没后悔。”回忆峥嵘岁月,沈老依然豪情满怀。

    1945年底,独立团北撤至苏北,考虑到自己失去右手,不方便握枪打仗,沈天培选择留在太仓,在太仓浪港河南的塘弯桥(今浪港桥)张家宅办起私塾。来上课的学生只要一斗米,不要钱,课桌和板凳都是学生自带的,“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我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沈老回忆,他一共做了5年私塾教师。

    1965年前后,他回到村里干起了会计,一干就是10多年。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沈天培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这也是老人后半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