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能人带动助推扶贫

18.10.2015  09:14

  山丹县陈户镇范营村六社村民张菊花,丈夫因病去世,女儿在酒泉上卫校,儿子上初中,日子过得很紧巴。自从她家被县里定为精准扶贫户后,她被吸纳到村里的能人王曾林主办的企业工地上干活,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困难。她说:“跟着村里的能人干点轻体力活,一天能挣80元,现在已经干了4个多月,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四千多块钱,日子好多了。”

  张菊花的脱贫路子,是山丹县探索实践“6+1”能人带动精准扶贫新模式的一个实例。

  山丹县创新的“创业能人+贫困户”、“合作组织+贫困户”、“公司企业+贫困户”、“政策平台+贫困户”、“骨干人才+贫困户”、“能人班子+贫困户”的“6+1”能人带动扶贫模式,有效实现了“启用一个能人、聚集一批资金、汇集一批技术、凝聚一批人才、搞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形成了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精准扶贫大格局。能人成为了山丹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力军,能人带动,也成为了山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特色做法和品牌。

挖掘能人潜力帮扶帮到心上

  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山丹县把贫困程度最深、工作难度最大、发展底子最薄的13个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县委、县政府立足各种创业人才众多的优势,制定出台《山丹县能人助推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1263名能人与2674户、7848名精准扶贫对象进行结对,激活能人要素,挖掘能人潜力,放大能人效应,找准能人优势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瞄准能人与贫困户协作共赢的利益焊接点,趟出了山丹能人助推精准扶贫的特色之路。

  位奇镇汪庄村劳务能人李文喜无偿为孤寡老人卓成香修建了危房,老人提起这事很感动:“我没有儿女在身边,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关怀,村里的能人很能干、有本事,给了我很多照顾。”能人,也成了当地干部群众对能人带动精准脱贫的生动表述。

  在山丹县,能人结对帮扶贫困户的例子很多。李桥乡把能人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引导贫困户与致富能人对接,全乡71户精准扶贫户中,已有17户43人通过引荐随致富能人赴异地务工,有9户19人通过与能人签订《帮扶协议》,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生产技术得到提升,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能力显著增强。

  霍城镇沙沟村贫困户舒春一家6口,仅有5亩耕地,因老伴和儿子生病,全家没有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为了帮助舒春一家度过生活难关,沙沟村由能人组建的天力马铃薯农机专业合作社,与舒春签订了《帮扶协议》,全家3个劳动力全部到合作社长期务工,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舒春遇到困难时,合作社将给他预借一定的生活费用。

  目前,全县成立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918个,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既实现了土地统一流转经营,又解决了合作社的生产基地用工和贫困户的务工就业问题,使青壮年劳动力安心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成了合作社“产业工人”。辐射全县发展蔬菜、林果、双孢菇、红提葡萄等设施农业6000多亩,引领2.2万群众增收致富。

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乡亲致富

  “在公司打工,每月能收入2000元左右,还能学到养殖技术。”李桥乡上寨村贫困户赵广元说。李桥乡品玉综合养殖公司是该乡的龙头企业,总经理张志品是上寨村党支部书记。县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公司以“投母还羔”方式,开创公司投放、农户养殖、订单收购的“公司+贫困户”新模式,并实行贫困户优先进企业务工等措施,带动附近农户致富。

  如今,在山丹县,蓬勃兴起的各类非公经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倾情回报社会,在全县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架中,与广大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结成利益共同体。全县培育的博原生物、瑞源啤酒、金山麦芽、丹马油脂、芋兴粉业等23户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全县每年的啤酒大麦种植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4.6万吨;油菜30万亩左右,总产量3.2万吨;马铃薯20万亩以上,总产量50万吨以上,羊饲养量142万只,羊肉产量近1万吨。这些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成配合密切的产业联合体,利益机制更加紧密,特色富民产业的产业链更加坚实。

  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精准扶贫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书。”山丹县大力实施“能人进村班子工程”,从现有村干部中“育”、从致富能人中“挑”、从退伍军人中“选”、从“打工族”中“推”,把一批年纪轻、懂技术、有致富头脑的“能人”引上村两委干部选举台,全县110个行政村中能人型村干部有293人,比例达89%。

服务措施到位用力用到根上

  “想多养羊发展养殖业,再承包村里的蘑菇大棚尽快发展起来,但缺乏资金干不了啊……”大马营镇圈沟村贫困户吕兴源有些无奈。

  驻村帮扶工作队了解到吕兴源的情况,积极与镇里、县里协调小额贷款,并递交了贫困户扶贫贷款申请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贷了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要是扶贫贷款下来,手头更宽裕了。”吕兴源高兴地说。最近,25万元的扶贫贷款即将落实到位。

  山丹县政策服务平台,为贫困户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全县整合项目资金1.4亿元,最大限度地向13个重点贫困村倾斜,重点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环境整治、科技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可以说是举全县之力着力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役。县里依托互助社、贷款贴息、信用贷款等项目,搭建了“银政”“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服务平台,加大信贷投放规模,降低了全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融资成本,增强了他们“借鸡生蛋”的意识。截至9月,协调金融机构为1638户养殖户(企业)发放贷款1.54亿元,撬动民间资金2.28亿元;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7.06亿元,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1.83万人,人均年增收4620元。

  配合政策服务,技术骨干下沉。县里从102名技术骨干中遴选了26名业务素质过硬的技术干部,联系指导13个精准扶贫村,选派农业、畜牧、林业、水务等方面的757名科技能人与全县确定的1026户、3200名精准扶贫对象进行了“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实现了科技人员驻村扎户、贫困户户户有农业科技明白人。

  山丹县的能人群体,不仅有“传、帮、带”的能力,更有“支、扶、投”的实力,他们与广大贫困户一起,迈步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记者王朝霞 通讯员翟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