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精准扶贫“扶”出新天地
行政村通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13个精准扶贫村村内道路实现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水安全率达到100%,人饮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去年以来,山丹县举全县之力打响扶贫攻坚战役。目前,全县减贫2501户752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4%,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众志成城:1.3万余人脱贫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接到了灶头上,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子,村里许多人家都买了小汽车,上学、就医、养老等问题都有了着落。”山丹县位奇镇新开村村民晏世珍说。
新开村是山丹县13个精准扶贫村之一。和新开村一样,山丹县其他贫困村同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山丹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14200人减少到973人,减少1322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22元,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10元;13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由2013年的1276户4263人,减少到2015年的102户265人。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一连串喜人数字的背后,凝结着全县党员干部的辛勤汗水……
2015年以来,山丹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围绕省上“六个精准”要求,紧盯张掖市“当年整村脱贫、两年巩固提高、三年进入小康”的目标,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1+17”精准扶贫方案全面落地。
针对13个贫困村实际情况,山丹县调整充实帮扶工作队力量,借助双联平台和张掖实施的干部“穗选”“墩苗”计划,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68名,组成13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加快脱贫步伐。
为解决扶贫资金,山丹县统筹整合资金1.9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支出用于贫困村的比例达到12.14%;县级投入专项财政资金4020万元,县级项目资金支出用于贫困对象比例达到15.58%。资金最大限度向13个贫困村倾斜,重点用于水、电、路、渠、房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是多年来县级财政一次性投入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
山丹县还积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依托互助社、贷款贴息、信用贷款等项目,先后搭建了“银政”“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服务平台,降低了全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融资成本。
多措并举:战胜贫困奔小康
上寨村37户贫困户拿到贷款后不知道如何“用钱生钱”,“能人”张志品和大家商量,签订“带动协议”统筹安排这些钱,用于发展相关产业,每年每户能领到6000元利息分红,贫困户还可以到他开办的公司务工,领取工资。
精准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山丹县立足各种创业人才众多的优势,制定出台《山丹县能人助推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757名能人与2674户、7848名精准扶贫对象进行结对,创新“劳务能人+贫困户”“经纪能人+贫困户”“企业能人+贫困户”“融资能人+贫困户”“技术能人+贫困户”“能人班子+贫困户”的“6+1”能人带动扶贫模式,产生了“启用一个能人、聚集一批资金、汇集一批技术、凝聚一批人才、搞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
能人带动助推精准扶贫,培育富民产业稳定脱贫,政策兜底帮助脱贫,优惠政策扶持创业脱贫,劳动力培训技能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带动扶贫,改善基础设施夯实脱贫基础……一系列“组合拳”密集打出。
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山丹县围绕马铃薯、肉羊、劳务等主导产业,全面推广“村抓一项特色产业、户建一座种养棚圈,人学一门致富技能,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的“四个一”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自力更生发展富民产业,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两后生”就业指导培训等,推动电子商务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帮助贫困家庭成员提高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截至目前,全县13个贫困村新增高效特色产业8365亩,流转土地6600亩,新建双孢菇大棚56座,投放小尾寒羊2468只,新建养殖小区6处,修建暖棚羊舍260多间,贫困村羊饲养量达到14万只。落实并发放贫困户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26亿元,为贫困户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沐浴党恩,信心百倍。山丹广大干部群众鼓劲励志,决心交一份扶贫攻坚的满意答卷,全面实现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