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新农合运行十年来成效显著

03.09.2014  11:57

山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自2003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以来,经过积极探索、充分借鉴、健全完善、大力巩固、快速发展五个阶段,逐步形成了“四提高、五转变”的良好运行态势。

四个提高:一是农民认识程度逐年提高。全县农民参合率由2003年的88.24 %提高到2013年的99.24 %;二是报销总额逐年提高。全县参合患者住院补偿总额由2003年的41.79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5444.85万元;三是补偿费用逐年提高。参合患者人均住院补偿从2003年的 863 元提高到2013年的2231.26元;四是住院受益人数逐年提高。参合患者住院受益人次从2003年的 484 人提高到2013年 18213 人。

五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断转变。新农合运行10年来,全县共报销合作医疗基金 25882.76万元,其中:报销门诊费用5923 (人次),3166.42 万元;报销住院医药费用 87662(人次), 22716.34万元,极大的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二是实现了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直报垫付到目前的县、乡、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直报垫付的转变。从今年起,运行10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将退出历史舞台,新农合金穗“一卡通”将得到全面推行,我县参合农民持“一卡通”便可在县、乡、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直报垫付,极大的方便了参合群众的就医。三是实现了从单一的按项目付费到多种支付方式并行的巨大转变。新农合运行之初,我县实行单一的按项目付费进行新农合报销,至目前,已探索完善了总额预算付费、次均定额控制付费、单病种定额付费、“先治病、后付费”等相相互支撑的支付方式工作机制,有效控制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全面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四是群众看病就医“小病拖、大病抗,扛不过去见阎王”的观念明显转变。我县实施新农合10年来,也是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最快、医疗卫生网络最健全、看病就医条件改善最大的10年,日益完善的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新农合保障制度,为全县农民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截至2013年底,我县参合患者住院率已达12.99 %。五是分级诊疗、按病种诊疗得以全面推行,全县卫生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积极落实双向转诊制度,科学引导就医群众合理分流,实现基金保障效益最大化,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讯员 屈建平 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