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给农民稳稳的幸福

11.04.2017  08:32
原标题:山东给农民稳稳的幸福

  往年每到小麦返青季,常年在外打工的吴金荣就会纠结:继续打工,耽误农时,8亩小麦减产;请假回家,路费、误工费比土地产出多,出力不出利。今年,吴金荣则神闲气定。年前,他加入山东省武城县甲马营镇后曹店村种植合作社,一解“打工荒了田地,种地误了挣钱”的尴尬。

  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山东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吴金荣正是新机制的受益者。

  为解除农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后顾之忧,山东率先基本完成土地登记确权颁证,不管谁种地,手中有“地权”,农民心不慌。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746.4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近三成。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达22.1万家。各地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获得更多更稳的收益。“村民流转土地可得租金,入社打工拿薪金,加入合作社还可分红利。”临清市昭鹏苗木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由昭鹏说,灵活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让农民增收,也让合作社发展更快。

  以规模化服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让规模生产更容易。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种粮大户谢秀峰,曾苦恼于“没钱买农机,没人干农活,没法防虫害”的困境。他说,土地“”起来种,再用分散经营的老套路,“种一年赔两年”。山东培育农业生产服务主体,通过开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联管联营等服务,化解“谢秀峰”们的苦恼。省供销社叫响“给农民打工”口号,打造平原丘陵3公里、山区6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让农民和经营主体就近享受从种到收全程托管或菜单式托管,目前已托管土地2107万亩。谢秀峰把土地托管给当地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当年扭亏为盈。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有市场。葡萄酒、山楂酒、蓝莓酒……在平度市明村镇的乡间酒庄,一批批游客正在品尝着用当地水果酿造的特色果酒。“两斤山楂酿成一瓶酒,效益有多大?”青岛爱迪尔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春涛给出答案:单卖两斤山楂10元,一瓶山楂酒200元,再加上酒庄的旅游收入,效益高下立判。该酒庄跟农户签订协议,让农民参与三产融合,农民与企业都有钱赚。在山东,像这样组织农民搞生产、带着农民闯市场的产销一体化服务主体已有7.6万家。

  山东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互助,探索解决农民融资难题。截至2月底,全省已有286家农民合作社取得信用互助业务试点资格,在社内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不对外吸储放贷,用社员自己的钱,办社员自己的事。山东还积极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至2月底已抵押贷款20.5亿元,比去年初增加9.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