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本报济南1月12日电 (记者徐锦庚、潘俊强)寒风卷地起,海浪声声响。在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马达轰鸣,焊花四溅,工人们正在维护“蓝鲸1号”钻井平台。这座全球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相当于40层楼高,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逾1.5万米,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
坚持自主创新,摒弃“拿来主义”,中集来福士的拳头产品知识产权达到100%,成为山东省烟台市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烟台科技资源优势并不明显,但注重集中有限力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快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近年来,先后攻克火箭推进燃料、卫星电子元器件、动车组车体及护板等关键技术。“不撒‘芝麻盐’,而是攥指成拳。”烟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针对科研院所不足的短板,烟台“借鸡生蛋”,引进中科院等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入驻,并与清华、北大等25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余项。为让创新成果转化更便捷,烟台推动企业建立“国字号”创新平台,已建成5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4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处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借助产学研合作,烟台创造出3个90%的“产学研奇迹”: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各类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
注重人才引育,凝聚发展驱动力。“如果没有人才,缺乏创新,好企业最终也会坐吃山空。”烟台工业炉厂副总经理巨永广深有感触,高端人才带来新技术、新工艺,让企业先后获得8项国家专利、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让这家老牌制造企业成为行业里的常青树。人才是第一资源。烟台出台30多个人才政策文件,如对来烟台创业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筹集1万套人才公寓等,拓展引进渠道,注重引进培育,聚焦智力支撑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70多万人,高层次人才8万人。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往往存在融资难,如果政府拉一把、扶上马、送一程,多数企业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烟台推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加大资金扶持,成立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创投基金企业,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天使基金,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18年前三季度,烟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3家,总数达到45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