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为何会成为洋垃圾回收的拥护者?

23.12.2014  17:15

  近日,某独立摄影师历时三年制作的纪录片《垃圾王国》剪辑版向媒体公开,该纪录片披露了中国多地洋垃圾进口及粗放式处理,进而引发了部分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的现实。(12月22日《新京报》)

  虽然不是官方及媒体的正式报道与调查,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该纪录片对中国大地上的洋垃圾回收处理情况的展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些地区所存在的洋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居民健康的真实现状。表面上看来,对于洋垃圾的粗放式回收处理乃是一个行业的局部现象,但它折射出的是某些地方还存在的低质粗放产业结构形态,还存在着以牺牲环境、健康为代价换取低质的经济发展、GDP增长的思维。

  牺牲环境、健康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长,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观对社会及整个国家所造成的危害已毋庸多说,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收入增长的低质粗放产业形态。然而,在一些地方,这种粗放的、低质的产业形态却迟迟无法得到调整,环境恶化则愈演愈烈,原因何在?

  当然,原因首先在于官员升迁制度所依赖的政绩驱动、GDP需要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其次在于某些地方产业调整无资金、乏技术、少人才,所依赖的只有自然资源与当地廉价的人力资源,只有通过粗放的、低质的产业模式方能实现收入上的增长;更在于在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工业化必将摧毁原有的环境结构,重塑生态体系。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们往往批评官方畸形的经济增长思维,但许多地区低质、粗放的产业形态固然基于官方政绩驱动下的主导,却也得到了地方居民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在本文所引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是粗放、低质产业形态受害者的当地居民却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以维护当地粗放产业形态的正常运转,阻止外来者的干涉与介入。

  对于民众的这种行为,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愚昧或者无知来解释。事实上,一旦一个地方形成了一种产业形态,即使这种产业对环境及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但只要能在客观上惠及广泛的民众,那么他们事实上也都成为受益者,都会成为产业形态的积极维护者。因为对他们来说,对于贫穷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环境恶化、健康受损的恐惧。他们非但不是愚昧者,反而是基于个人私利的理性者。

  个人的理性却导致了整体的不理性,官方政绩需求的理性、民间利益需求的理性导致了整体环境恶化,导致了地下水严重受到污染、土地无法耕种,导致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许没有可以健康生存的土地,没有自由呼吸的空气,没有陶冶性情的青山绿水,也没有可以安放灵魂的故乡。

  当乡土逐渐沉沦,当那些维系我们记忆的故乡面目全非,我们又该何处安放我们的情感?

  文/岳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