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金在线】甘肃银监局:落实“四单”原则助推甘肃精准扶贫
甘肃银监局引领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实施“金融扶贫攻坚行动”,为推动扭转贫困地区发展差距,保障和改善贫困地区社会民生,促进贫困群体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甘肃省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十三五”时期甘肃省的“一号工程”。为发挥好金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核心支撑作用,甘肃银监局启动了“金融扶贫攻坚行动”,走出了一条金融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五大措施助推精准扶贫
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持续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甘肃银监局始终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并举、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并重、协调配合和统筹推进并行的基本原则,引导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和增加产品供给,重点做到了五个着力。
着力在金融供给上谋求增长点,做到精准发力。把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作为助力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信贷倾斜政策,把甘肃全省集中连片58个贫困县作为信贷投放重点,紧密围绕全拾双联”行动、“1236”扶贫开发、精准脱贫“1+17”工作方案、异地扶贫搬迁规划等,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截至2015年末,全省 58个贫困县贷款余额3809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全省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
着力在金融服务上提高覆盖面,做到渠道畅通。全力推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在偏远地区,通过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布放金融电子化机具、推广移动金融等方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截至2015年末,农村商业银行达到2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2家;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标准化网点、离行式自助网点3747个,在行政村布放惠农服务点、三农服务终端等各类电子机具16273台,投放POS机20万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了99.14%。
着力在金融创新上寻找结合点,做到提质增效。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实际,创新融资模式,“量身定制”开展“接地气”的产品和服务,推出了“双联”惠农贷款、“双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农耕文明”系列贷、“四融”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新型产品和服务。创新财政与金融合作扶贫机制,与扶贫办、财政厅等单位联合推出了规模总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基准利率、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着力解决贫困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15年末,发放精准扶贫贷款228亿元,惠及贫困农户45.95万户。
着力发挥合力上创建新机制,做到协同推进。按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不同职能定位,推动建立各有侧重、分类支持的金融扶贫合作机制。政策性银行重点支持易地搬迁、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2015年共投放公路建设项目贷款340亿元,支持农村路网项目73个,新建和改建涉农公路24000多公里,投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16亿元,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9亿元。商业性银行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项目、特色农业、贫困农户生产创业等的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合作性金融机构网点较多、贴近农村、熟悉农村业务的优势,全力推动扶贫贴息贷款、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截至2015年末,全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共发放各类扶贫贴息贷款498.6亿元,惠及农户82.15万户。
着力在银行监管上增强有效性,做到积极引领。深入调查了解贫困农户融资需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基层银行发展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推动扩大基层授权,简化信贷流程,加大投放力度,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基层金融服务能力。对全省15895个行政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情况开展全面摸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规划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金融服务空白村覆盖,2015年末,行政村金融覆盖率比年初提升了9.14个百分点。
“五个必须”深化精准扶贫认识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银监局积累了在甘肃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地区开展金融扶贫经验,深化了对银行业支持扶贫开发的认识。
必须坚持注重精准施策。只有全面、细致掌握各县区、各乡镇、各行政村、各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资源禀赋、各自特点等情况,找准致贫的“穷根”,才能确保信贷投向精准、金融服务精准,真正把金融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必须坚持培育“造血”机制。要把金融资金当作“火种”,强调 “授人以渔”,通过信贷扶贫与产业扶贫相融合,培育富民产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发挥金融扶贫资金撬动农民增收、农户脱贫的作用,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必须坚持推进金融创新。扶贫领域与传统的金融产品、服务是不相匹配的。只有通过对金融组织、制度、产品、技术、流程、服务等的创新,才能找到供给与需求的对接点,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扶贫向纵深发展。
必须坚持凝聚工作合力。扶贫工作涉及诸多部门、层面、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政府、职能部门、金融部门、扶贫主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积极发力、相互协作,才能发挥出国家政策、地区政策、部门政策在扶贫开发上的协同与聚合效应。
必须坚持优化金融环境。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健全的信用体系是金融资金可持续投入的基本保障,只有树立“好信用就是正资产”的观念,营造健康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防控道德风险,才能保证金融扶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落实“四单”原则加大扶贫投入
从甘肃省银行业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基层金融体系不健全,惠农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单一,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性和深度不够,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银行、政府、农户联系不够紧密,信息不对称,信贷扶贫资金承接平台缺失,“扶持谁”的精准度不够,影响了金融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扶贫信贷风险管控难度较大,担保、保险体系不健全,难以对金融扶贫提供足够的增信功能和风险保障。
基于当前所面临的困难,甘肃银监局将全面落实银监会单列信贷资源、单设扶贫机构、单独考核服务覆盖率、单独研发金融产品的“四单”原则,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投入,重点做好:
一是要在精准定位、精准施策上加大力度。精准对接甘肃拾1+17”精准扶贫行动,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需求,以灵活多样的模式,因地制宜、因项施策、因户施法,使各项金融服务精准落实到项目、到产业、到贫困户,做到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目标精准,把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是要在增加投入、优化结构上加大力度。适当放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申贷门槛,进一步加大对全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加大双联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实施力度,使贫困地区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是要在完善体系、强化保障上加大力度。建立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村设立机构网点实行更加宽松的准入政策。推动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并存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支持民间资本优先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供给。
四是要在破瓶颈、补短板上加大力度。大力发展大型农机具抵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进一步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推广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方式,有效改善贫困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推动网点和服务下沉,切实提高偏远贫困乡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五是要在加强管理、防控风险上加大力度。设立专门账户对金融扶贫项目进行管理,把贷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贷款支持对象是否精准作为贷后检查的重要内容,全面评估借款对象的还款能力,落实还款保障条件,严格扶贫信贷分类,及时核销不良,持续增强风险消化和吸收能力。(作者冷云竹系甘肃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