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报】提升就业能力 拓宽就业渠道——甘肃省积极推进精准就业扶贫工作

14.11.2016  13:34

今年以来,甘肃省各级人社部门围绕“2020年每个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1门致富技能、实现技能提升培训全覆盖”的要求,发挥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牵头作用,以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创业带头人等群体为重点,紧贴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意愿开展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和鉴定服务,提升贫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转移就业、稳定就业能力。截至目前,全省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3.0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90.74%;参加技能鉴定10.21万人,获证9.57万人,获证率93.68%。

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培训平台

甘肃省确立全省统一规划、部门分工协作、市县区统筹实施的贫困劳动力培训工作机制,按照目标任务同向、资金集中同向、县级统筹使用、年终各算各账、各记其功的原则,由各县(市、区)政府对辖区内各类资源进行实体化整合或功能性整合,在全省75个贫困县搭建起以精准扶贫为目标的综合性培训平台。如,定西市安定区按照“一个牌子筹建、一个基地整合、一个平台报账、一个方案落实”思路,在定西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牌子,建立以实用技能为主、工种齐全多样的综合性培训平台和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的20个分级培训基地。他们按贫困劳动力要求,科学设置岗位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训、创业培训、示范性培训、“两后生”培训等7大类23个培训工种,推行菜单式选学。2016年,该区已集中培训贫困劳动力3000人、分级培训3750人。

提高培训质量确保稳定就业

全省各级人社部门把培训模式创新作为提升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采取“政府下单、农民点菜、部门主厨”方式,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重点开展以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劳动力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全省围绕发展劳务经济,组织开展以家政服务、牛肉拉面、保安、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8个具有甘肃特色的劳务品牌培训,打造“陇原妹”“陇原月嫂”“陇原巧手”和兰州牛肉拉面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16年,全省劳务品牌培训6万人,工种15个。围绕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甘肃省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紧密结合种植、养殖等该地优势产业,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培训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造就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他们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购销经纪人、农村服务经营者等创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甘肃省强化精准培训跟进鉴定,畅通农村劳动力培训鉴定“绿色通道”,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提供“随培训、随报名、随安排、随鉴定”的便利服务。省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工作人员,在省内外的县区乡镇、企业院校、工业园区开展以考务组织、命题保障、技术支持、质量督导为主的上门服务,在甘肃务工人员集中的山东、江苏、宁夏、青海、广西等省市开展技能鉴定服务。

加强劳务对接拓展就业渠道

甘肃省在1232个乡镇建立劳务工作站(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8.7%)、在15166个行政村确定劳务信息联络员(占总数的91.6%),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劳务工作体系,发展集信息搜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务输转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机构。目前,全省共有劳务中介组织1600多个,其中省劳务办命名的五星级中介机构57个,金牌劳务经纪人44人。2016年“春风行动”,全省举办的面向农村贫困劳动力的专场招聘会,免费为72万名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给3万人提供创业服务。

目前,该省在省外、省内建立劳务基地5909个,其中省外3492个、省内2417个。该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深化省际合作及区域协作,在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新疆等地举办劳务对接会,累计与16个省市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组织市(州)县(区)劳务机构到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用工需求量大的地区进行劳务考察,签订用工协议,加强与政府部门、用工企业、中介组织联系合作。在省内,该省紧盯重大项目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相关领域等用工需求,引导鼓励贫困地区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截至9月底,今年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4.4万人,创劳务收入852.7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7.6%。同时,在全省全面推进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实名制工作,为每个农村劳动力建立电子档案,确保在劳务输转实名制管理基础上,实现精准统计、精准输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