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就业 惠民生 求实效——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就业工作情况侧记

10.10.2014  11:07

  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涉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9月25日召开联组会议,对我省就业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省人社厅等10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到会,接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代表“一问一答”的询问。

   一

  我省就业现状如何?政府部门有怎样的就业规划?大学生就业领域该如何拓展?如何破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些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所关心的。

  近年来,我省在就业服务、创业扶持以及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蔺秦生委员询问:这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有无更好的解决办法?

  省人社厅厅长贾廷权说,2013年全省城镇就业增幅排位全国第四。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研判,主要困难有两个,一个是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产业发展拉动就业比较弱;一个是全国范围技能人才竞争对我省弱势群体就业形成挤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联动机制,着力扩大就业规模;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加强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效能;进一步完善就业托底制度,加强重点群众就业援助;健全权益保障机制,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有的人找不到活干,好多活又没人干”,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文立新委员问,政府如何更好地开展就业服务和援助工作?

  省人社厅副厅长刘诚说,据调查,50%以上的用工岗位对求职者有明确的专业技术等级要求。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多是初级劳动者,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造成岗位闲置;另一方面人员富足,但不适合岗位要求,造成人员闲置。近些年,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着力破解就业难题,健全市场促就业、强化服务促就业、拖底安置促就业、技能培训促就业。对大学生、农民工等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开展免费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对于年龄偏大、身体残疾等特殊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性安置,确保他们有业可就,保障基本生活。

   二

  广大农村牧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特别缺少水利、卫生、教育等方面的人才资源。大城市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牧区就业,当地学生专业不对口以及考学难问题存在。巴图巴依尔委员问,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主管招生的部门能否给基层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给予定向招生、对口培养等更多政策扶持?人社部门能否给基层的高校毕业生更多政策扶持?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高校工委副书记贾宁说:省教育厅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到基层就业,到边远、民族地区就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微企业就业。严禁就业歧视,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省人社厅厅长贾廷权答复,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用人招录工作中,我省出台了一些对民族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招录条件有所倾斜;事业单位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等向基层倾斜。

   三

  来自农村的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巩彩虹就如何加强农村“两后生”职业培训进行询问时,人社、教育、扶贫等几个部门争先恐后进行回答。

  省人社厅副厅长吴雄成说,每年全省就业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各按不低于10%安排,今年共2.94亿元。通过2—3年的教育培训,使农村“两后生”拿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毕业证书,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稳定高质量就业。

  “两后生”培训是我们三大工作之一,省扶贫办副主任张森说,我省今年第一批计划前半年“两后生”培训安排十万人,每人每年补助1500人,连续补助两年,总共3000元,这十万人的培训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拿到双证,既有毕业证,又有上岗技能证。我们和省教育厅组织省内外一百五十多家学校和培训机构,组成了“两后生”培训集团。从今年开始,实现全覆盖,从明年开始,有多少培训多少。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高校工委副书记贾宁说,近期我们同教育部正在协商在甘肃省开展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的实验区,培养有技术、有知识的农民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就业来促进致富。

  各部门负责人不避难点,坦诚现存的问题;积极交流、切中问题实质;查摆原因,提出解决之策。不走过场,务求实效,成为整个专题询问的缩影。

  三个多小时,人大常委会委员问的仔细,专业;政府部门负责人回答的积极、诚恳。这一问一答间,人大监督的实效在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