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饭碗端得更踏实
[导读]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稳定,则本固邦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如何更好保障和促进就业?今年两会,就业问题依然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民生热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稳定,则本固邦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如何更好保障和促进就业?今年两会,就业问题依然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民生热点。
看形势:有利条件不少,实现目标有信心
回首2015年,就业成为经济运行一大亮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预期目标。
展望今年及“十三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这两个就业目标能顺利实现吗?
一方面,困难客观存在,需要认真对待。
“当前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岗位需求减少,企业减员增加;化解过剩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也必然有一部分企业面临关停并转,部分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再加上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这些都会为就业目标的实现增加难度。”劳动关系学院原党委书记颜辉委员说。
另一方面,有利条件不少,带来坚定信心。
“去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服务业犹如海绵,可以大量吸纳就业。”山东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代表认为,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实现就业稳定。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李川代表分析,从需求上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强;从供给上看,劳动力就业能力正大大增强,“对于实现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应该保持乐观。”
优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让供需匹配更合拍
实现更好就业,不只要在数量上下功夫,也要让质量上台阶。
“从春节过后的招工季来看,一些高级技工仍然‘一人难求’。”林峰海认为,这说明我国就业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
代表委员们认为,要让就业的结构和质量更优、劳动力的供需匹配更合拍,既需要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也需要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上加力度、提质量。
“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其从单纯靠体力就业转变为靠技术就业。”林峰海表示,为此应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创新建立“企业订单、机构列单、群众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机制,以用工需求为导向,让劳动力供给结构更优。
“目前职业教育的规模偏小,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还不够紧密。”李川建议,应适当加大职业教育的比例,让“精英教育”与“就业教育”比翼齐飞。他还建议,国家要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做大技能培训、就业再教育的市场蛋糕。
补短板:让就业更多元更公平更规范
让就业路更宽、质更优,现实中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就业去向应当更加多元。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加大就业岗位供给的有效路径。据统计,2015年,我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由此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1400多万。“下一步仍要继续加强对创业者的创业扶持,比如提供贴息贷款,减免相关税费以及提供办公场所等等。”林峰海表示。
“解决就业问题,既要发展增量,让新增岗位满足就业新需求,也要尽可能地保持存量。”在李川看来,在经济结构转型、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新商业模式,实现“扬弃”而非“抛弃”,“既保持原有就业,又能增加新的就业人口。”
——就业机会应当更加公平。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要把促进就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李川表示,政府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禁设门槛,消除制度歧视,规范各种限制条件,厘清禁止设置的“限制性条款”,“特别是在公务员和国企招聘中,要从招录程序、信息公开、接受监督等层面全程展开积极监管。”
——从业环境应当更加规范。
“现在,家政、养老、育婴等家庭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显示出很强活力,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颜辉认为,这些“朝阳产业”目前在行业职业化、规范化等方面仍不够健全,需要规范管理。
——就业条件应当更加优化。
“我们要加大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条件尤其是劳动保护条件,让大家能够更安心、更有尊严地劳动。” 李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