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娃变了 日子好了 ——临夏市开展“以德扶贫”系列报道之二

10.03.2016  12:00

  清晨,看着尕娃把刚刚蒸好的花卷装进两个大袋子,绑在摩托车上,往乡政府的食堂送去,母亲马春花感到心里暖烘烘的。她一边拉开超市大门开始营业,一边收拾蒸笼案板,嘴里哼着轻快的曲子。

  尕娃的大名叫周满素,是马春花的儿子,今年刚满19岁。马春花还有一个女娃,6岁,正在上幼儿园。

  马春花是临夏市枹罕镇马彦庄村人。自从5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后,马春花就想,这个三口之家以后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全看尕娃能不能靠得住。然而,尕娃一直不争气,这也成了马春花的心病。

  2015年10月,由枹罕镇书记、副书记带队,马彦庄村“两委”负责人、附近清真寺阿訇以及村里有名望的长辈组成的“以德扶贫”工作组来到马春花家时,马春花还是一位仅靠每月几百元低保勉强度日的农村单亲母亲。

  那时的尕娃,人在城里,经常十天半个月见不着面。说是在打工,可一年到头也没能给家里拿来一分钱。村里有人说,尕娃在外面不学好,让她好好管管。

  对此,马春花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终日以泪洗面。

  “他爸在时,尕娃还算听话,他爸没了,就管不住了。我现在每天还要照看女娃,这日子过得难得很。”说起当时的情形,马春花眼泪哗啦啦地流了下来。

  “你放心,尕娃的事情包在我们身上。”工作组给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两天后,工作组负责人、镇党委书记冯磊找人联系到了尕娃,让他有时间到镇政府来一下。

  “镇领导找我?啥事?”尕娃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作为一个农村娃,打记事起,他还从来没有和镇上的领导有过交往。

  “你家里很困难,找你来就是想听听你以后有啥打算,看能不能帮上些忙。”见到尕娃,冯磊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打算?嗯……继续打工呗。”尕娃低着头,忐忑不安地说。

  父亲去世时,尕娃才14岁,没多久就辍了学。打那以后,他接触的大多都是在外面瞎混的年轻人,生活的态度是过一天算一天。对于未来,他从来没有多想过。

  “这样吧,你回去好好想想,过两天我再找你聊。”看着略带稚气、还有些拘谨的尕娃,冯磊有了主意。

  尕娃走后,冯磊就召集工作组成员开了专题研究会,研究下一步如何对尕娃做好思想工作。

  “这个娃娃内心并不坏,主要是缺乏正确的引导。”通过对尕娃的分析,工作组成员商定,重点要帮助尕娃建立正确的人生规划,担起家庭责任。

  随后,一波又一波的谈心在尕娃与工作组之间展开。

  “你母亲一个人带着女娃,很不容易,你得帮帮她。”

  “你已经19岁了,该挑起你父亲的担子了。”“有手艺以后才会有前途,你想学啥,我们大家一起帮你。”

  ……

  “我想学开车,当司机,挣钱养家。”一次次的深谈,让尕娃有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大家给你凑学费,只要你好好学。”没过多久,尕娃就顺利到镇上的驾校学起了车。

  看到尕娃变了一个人似的,马春花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在工作组的建议下,马春花把家里临街的一间房子改造了一下,用双联贷款开了一家小超市。做得一手好面食的她,还蒸起了花卷、馒头,既向村民零售,也给镇政府食堂批发。

  “以前两眼一抹黑,现在知道该咋过了。”在练车之余,尕娃每天还帮母亲采购送货。一天下来,家里居然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日子一天天好转起来。

  “工作的事已经给你联系好了,等你拿到驾照,随时就能去上班。”不久前,冯磊代表工作组告诉尕娃这样一个消息。

  那天晚上,尕娃高兴得没有睡着觉。(记者刘健)